两会前瞻:为社会生活立下“总规矩” 中国民法典呼之欲出
(两会前瞻)为社会生活立下“总规矩” 中国民法典呼之欲出
中新社北京5月15日电题:为社会生活立下“总规矩” 中国民法典呼之欲出
中新社记者 梁晓辉
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即将开启,中国民法典——这部新中国历史上曾四度启动编纂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距离正式出炉只差“临门一脚”。
审议民法典草案预计将是此次人代会的重磅议题之一。去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也是在是次常委会会议上,共7编加附则,84章、1260条的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
这7编草案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这也是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与2017年制定的民法总则“合体”后,首次以完整版中国民法典草案的形式呈现。
在庞大的法律体系中,民法与民众的联系最为密切,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公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等,都受到民法调整。作为法典化的民事法律,民法典更被视为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总规矩”。
回顾历史,编纂一部自己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组织民法典起草,皆因时机不成熟而一度搁置。
“但过往尝试都是卓有成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说,尤其是1979年确立了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的方针,中国据此制定了民法通则、继承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等法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也为当下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法律和实践基础。
聚焦当下,民法典“两步走”有望完成最后一步。
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随后,中国立法机关将这一工程浩大的立法任务分为“两步走”进行:第一步编纂民法典总则编,即民法总则,此步已于2017年完成;第二部编纂民法典各分编,争取于2020年提请全国人代会审议通过,从而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向立法机关提出这一“两步走”立法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全程参与此次民法典立法的中国民法学家孙宪忠指出,草案走过了较为充分的立法进程,已具备提请人代会审议的条件。
目前,各分编草案均已至少两次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如婚姻家庭编、人格权编、侵权责任编草案都已历经三审,并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中国立法机关透露,编纂工作启动以来,仅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数量就达到破纪录的102万多条。
其间,诸如胎儿所享有的权利、个人隐私的明确、法人的分类界定,为见义勇为者免除后顾之忧、防止高空抛物坠物、虚拟财产保护等规定,都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并引发广泛讨论。它们也将在本次人代会上继续征求“最大公约数”,从而形成一部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法典。
着眼未来,民法典将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总规矩”,同时也是一份中国民众的“权利宣言书”。
在许多立法界、法学界专业人士眼中,民法典的地位仅次于宪法。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乔晓阳曾在立法过程中指出,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对民众来讲,它是权利的宣言书或权利的保障书,所以民法也被称为“人法”。
观察认为,构建完备的社会财富保护体系,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让公民尊严得到充分尊重、民众智慧得到极大发挥、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涌流,是民法典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应当具有的历史价值。
“大陆法系的国家都以能不能制定一部民法典来衡量这个国家法治成熟的程度。”乔晓阳说。
孙宪忠同样认为,拥有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将是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中国此次民法典立法,正试图解答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新的共同问题,比如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厘清科技进步与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而在新世纪全球对于“人格权”更加重视的背景下,中国此次还设专编对此进行规定,这是其他国家民法典立法不曾有的创新之举。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民法典的审议通过,中国民法制度将进入新的时代。(完)
- 专题:2020全国两会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3日 17:37:57
- 2024年11月23日 17:28:25
- 2024年11月23日 15:08:22
- 2024年11月23日 11:42:23
- 2024年11月23日 09:39:55
- 2024年11月22日 22:13:46
- 2024年11月22日 17:08:13
- 2024年11月22日 16:41:55
- 2024年11月22日 15:32:21
- 2024年11月22日 09: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