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两会前瞻: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年度目标怎么定?

两会前瞻: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年度目标怎么定?

2020年05月19日 10:14 来源:雷竟技平台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两会前瞻)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年度目标怎么定?

  中新社北京5月19日电 题: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年度目标怎么定?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中国经济发展年度目标怎么定,是历届全国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各方正翘首以待,即将召开的2020年全国两会如何为全年发展方向定调。

制图:雷宇竺
制图:雷宇竺

  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为有GDP季度核算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在国内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同时,海外疫情蔓延、全球贸易承压、金融市场动荡等因素,让中国经济前景仍面临不确定性。

  尤其在两会推迟召开的背景下,各方围绕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目标怎么定的讨论已持续月余,尤其是否取消GDP增长目标引起较大争议。

  支持取消增长目标者认为,疫情之下经济形势尚不明朗,设立具体目标或带来“副作用”。如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担忧,一旦增长目标过高可能“绑架”宏观政策导致“大水漫灌”。他建议,将经济政策主要目标转变为稳就业和提供失业后的社会保障。

  赞成保留增长目标的一方则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复工复产关键期,设定合理目标有利于稳定预期。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看来,稳就业与经济增速正相关,因此今年仍应制定富有弹性的年度增长目标,以此协调资源配置。

资料图:江西南昌市高新区通过包机等方式,把员工快速送到企业。江西省工信厅供图
资料图:江西南昌市高新区通过包机等方式,把员工快速送到企业。江西省工信厅供图

  表面上看,上述观点针锋相对,但其内在逻辑却不乏共通之处。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转轨的当下,人们谈论设立增长目标与否,其实已不再关乎某个靓丽数字,而是如何让该目标更贴近实际、更惠及民生、更有效指导发展。而这,也正是中国政府搭建经济发展参照系时遵循的重要准则。

  事实上,不同于以往的指令性目标,如今中国官方设定的各项年度经济发展指标更多起到的是预测作用。翻看过去几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GDP增长预期目标多以“左右”的灵活表述或区间方式呈现,其目的在于展望未来一年发展路径和潜力,而非给自己背上“数字包袱”。

  眼下各方关心全年GDP增长目标几何,更多因为中国计划今年实现全面小康,“GDP比2010年翻一番”是重要指标之一,而达到该指标又要求一定经济增速。

资料图:宁波舟山港。 张斌 摄
资料图:宁波舟山港。 张斌 摄

  但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要看“量”,更要看“质”。

  如其所言,“小康”二字反映的是民众生活水平和状态。全面小康包含一整套指标体系,其中既有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量化目标,又有脱贫攻坚这一聚焦获得感的质量目标,还有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软目标”。

  据此,王一鸣指出,即便部分量化目标在统计意义上略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是受疫情影响造成的,不会在总体上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毋庸讳言,此次疫情严重冲击生产生活秩序,抗击疫情让中国经济付出了必要的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一定程度上也打乱了原有发展步骤。

  但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的话说,疫情对中国经济运行有较大影响但影响总体可控,没有也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

资料图:“五一”假期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游客如织人气旺。 骆云飞 摄
资料图:“五一”假期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游客如织人气旺。 骆云飞 摄

  尽管首季GDP出现负增长,但中国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尽管部分传统行业遇困,但疫情未伤及生产力根本,数字经济等新动能更逆势增长;尽管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链稳定受到冲击,但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

  面对错综复杂局面,继“六稳”之后,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又提出“六保”,凸显眼下中国经济政策更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着眼于守住基本盘,为增长“兜底”。

  由此观之,无论是否给GDP等指标安上具体数字,全国两会为今年经济发展搭建的参照系都将聚焦应对疫情冲击、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并与全面建成小康、保障基本民生等长期任务衔接。循着这一方向,从发行特别国债到提高赤字率,中国如何让一揽子宏观政策落地生效,也料将在这个5月得出答案。(完)

【编辑:陈海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雷竟技平台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