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兵两代人与中国的情缘
中新网贵阳6月16日电 题:美国大兵两代人与中国的情缘
作者 陈旭 记者 杨茜
6月16日,是支援中国抗日的美军情报官威廉·毕德森中尉(WilliamWallaceWatson)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殉难七十周年纪念日。
威廉·毕德森是美国情报官。1944年6月16日,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一架大型运输机执行运输任务,因机械故障,在中国贵州黔东南山中强行迫降,33岁的威廉·毕德森海军当场殉职。
威廉一家两代人都在中国留下延续至今的情缘。
威廉·毕德森的父亲万德生在中国山西创办的医院运营至今;威廉·毕德森在中国贵州遇难后,遗体早已回到美国,而中国贵州黔东南一侗族老人收藏他的墓碑整整36年。
1909年毕德森他的父亲万德生作为医学博士偕夫人来到中国,在山西汾阳创办了一所医院,即现山西省汾阳医院,他的法国妻子ClaraBurleighFrench成为当地的教师。威廉·毕德森1911年7月16日在中国山西汾州,今汾阳市出生。
万德生在中国的时间长达25年,直到1934年才离开中国。在汾阳期间,他积极筹款扩大医院,多次组织医疗队协助中国政府奔赴中国西部参与防治肺炎和扑灭鼠疫;1916年在汾阳组织兴建7000平方米的“U”型医院大楼,至今保存完好。山西省汾阳医院现在已成为具有1100张床位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9年,山西省汾阳医院为纪念创始人万德生,为他竖立了一座铜像。
毕德森16岁回美国读书,1942年加入美国海军情报处,成为一名情报官。1944年6月16日,毕德森中尉携带一个重约500磅的电台破译设备,搭乘飞虎队的一架运输机,拟从印度Caleutta到中国重庆。但飞机在贵州黔东南地区上空发生故障,紧急迫降之后,毕德森中尉因伤殉难。当地侗族人在一座山上埋葬了毕德森中尉,并立石碑,将那座山称作“美国山”。后来,毕德森中尉的遗骸被运回美国安葬。
至今保存着毕德森墓碑的贵州侗族老人吴冬梅已65岁,在她保存的墓碑上,中间用中文写着“毕德森先生之墓”,上方用英文写着毕德森的名字以及所在部队,下方为出生、遇难日期。
“飞机出事后,县里专门派人到村子里守着,担心村民们拿走飞机上的东西。县里的人把受伤的2个士兵救走了,遇难士兵是我们村民自己安葬的,墓碑是之后县里专门派人来立的。”吴东梅回忆道:“那时候我外公还用自家的棉被去包住其中受伤最严重的那个士兵,也就是墓碑上写的这个人。”吴东梅讲述的故事都是从老人那听说的。
随着20世纪五十年代中美关系的恶化,美国山上的石碑被废弃,后来被生产队(现在称为村民组)用来垫仓库的楼梯脚。吴东梅回忆:当时生产队把没用的墓碑用来垫仓库,丈夫觉得应该敬重逝者,便花钱从生产队买回来保存在家里。直到去世前还嘱咐要保存好墓碑。
这个靠养猪、养牛卖钱维持生计的家庭花了10块钱把墓碑买回家,当时猪肉3块钱一斤。
吴东梅说:“墓碑本身不值什么钱,一直放在自己的房子里,就是想纪念死者。保存对过去的见证,记住那过去帮助过我们的人。”
一所医院,一块被保存的墓碑,已成为那个时期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历史见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