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十月五日电 题:“盼望与大陆年轻人的合作”
——访台湾文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苏建文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赵江涛
台北“上海书展”开展期间,我们巧遇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他在五天内来了三回,买了五十多本书,语言类、文艺类、宗教类等等,内容广泛。什么职业的人会对各种书籍如此热衷?回答为,业内人士。这位老先生的身份是台湾文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名叫苏建文。
与苏先生谈天时,我们了解到,有二十几年历史的文桥出版社规模不是很大,应该算是台湾上千家出版社中的中小企业。从其专门经营英、法、德、日、西班牙等六种外文工具书来说,算是比较有特色的一家出版社。
但是随着近几年岛内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文桥出版社也面临转型。聊起岛内出版业的现状,苏建文直言,“有一些出版社是幸运,有一些是打肿脸充胖子。岛内市场这么小,出版社又这么多,很难做的啦。”
步入出版业是缘于苏建文对岛内外语市场的看好。在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德国著名成衣业厂商台湾分公司工作十五年后,苏建文发现,随着台湾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语成为社会的需要。于是改行,专作外语双语工具书出版。
一直强调自己是“出版人”不是“出版商”的苏建文,对自己的工作极其认真。他认为出版人就是认真作书的人,出版商就是“卖书的”。看到我们疑惑的目光,苏建文随手拿起一本字典翻到中缝的书线说,他的出版社出的词典中间的用线都是德国原产,书胶来自英国,“我作的词典用到孙子,都不会掉页。”
小中见大,苏建文说,一本书从企划、插图、翻译、选纸、……他无一不是认认真真作的。几年前,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苏先生又将目光投向了汉语外教市场。“我要作的,不是把母语是汉语的人用的汉语工具书推出去,而是要母语不是汉语的人来编写适合他们学习汉语的书。”他特别强调。
由于种种因素,苏建文的想法没有成行。而在他看来,现在台湾的年轻人宁愿花三百元新台币去吃比萨饼,也不愿意买工具书来精进自己的外语水平。失望之余,罢了外语工具书的出版,只陆续将库存的处理掉。出版社转型的问题也摆到了他的面前。
新闻报道中,上海书展集上海四十余家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近六千种新书赴台展出的消息引起了苏建文的注意。他细细地搜寻,希望能通过此次书展了解上海出版社的情况,有机会和大陆的年轻人合作,“他们出选题、企划,我出经验,合作前景应该是很好啦。”养生、保健、食品、禅修……领域书籍的出版都在苏建文的眼界内。
采访最后,苏建文说,有时间,他还打算到北京、上海住一段,进一步寻找与大陆出版业年轻人合作的机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