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内地刮起猛烈的“造节风”,什么板栗节、裤子节、豆腐节、王八节、猪王节、光棍节、双胞胎文化节……各种名堂数不胜数。仅西部某省二○○三年县级以上的政府举办的节日就有上百个,冠名为“螃蟹节”的就有五个,这种人为的节日往往劳民伤财,铺张浪费,据非正式统计,每年内地举办各种节庆的花费便有上千亿元,往往只落得个“明星赚钱、政府买单、官员得利、商家叫苦、百姓遭殃”的结果,广受百姓的诟病。
有些地方经济虽然不发达,但政府官员却特别爱办节。以某省区为例,十月至十二月,各种节日有十个之多,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幌子,不仅节日名目繁多,重复办节也是不胜枚举,你方唱罢我登场,东西南北办节忙。
据了解,一些地方为了办节可谓煞费苦心,既然要过节,就要造声势,而且声势越大越好,花大量金钱邀请明星大腕出场,恭请各级领导和社会名流参观指导。某地的民歌艺术节打着民歌的旗号,请来的却是蔡依林、周杰伦等台湾歌星。一个人口仅三十九万,年财政收入二亿元人民币左右的边陲小县,办节时也是不甘人后,请来了韦唯等明星,造节攀比之风越刮越烈,你请大陆明星,我就请港台明星,节日的规模、排场都在加大。
某县二○○三年搞了个“桃花节”,花费数十万元请来几位影视明星献演助兴。不料担任“主角”的桃花不捧场,眼看“佳期”将近却眉头紧锁,一朵都不开。情急之下,主办方祭出奇招:给桃树穿衣,在地里点火,务使桃林气温高一点,催花快开。
对于此事,有学者批评说:“难道有明星出现了,你们的经济就会发达了吗?老百姓就拥护你们了吗?有这几十万元,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不好吗?你要是做得好,还需要用这种事情来给自己添脂抹粉?”
其实搞这么大型的活动,请大批的明星大腕,每次都得投进去几百万、上千万元的钱。钱从哪来?一是财政,二是企业赞助。热闹是很热闹,可是最后签下合同、真正实施的项目没有几个。
更让人不安的是,不少地方举办这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投领导所好,让他们满足自己虚荣心,能够看看自己心仪的明星,上台跟明星握握手,说几句话,于是就慷国家之慨,挥霍巨额公款。但现在内地观众日渐成熟,对明星的崇拜心理日趋淡化,因此很多演唱会的票卖不掉。为了撑门面,主办方只好大量赠票,这使得相当一部分门票成了是公款消费。说是公司化运作,实际上是用纳税人的钱买单。
有学者指出,“节日搭台,经济唱戏”本应是一件好事,“节日搭台”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如何将节日办成老百姓的节日,最终达到经济唱大戏效果,才是根本。不是舞台搭建好了,商家就会去唱戏,许多人为的节日,商家并不乐意参加。商家认为,有些部门借着举办节日的“幌子”向企业摊派,高价要求企业购买摊位,使企业的负担陡然加重,而企业在节日上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企业对此有苦难言。
人造节日的泛滥,折射出许多官员的功利心态,喜欢贪大求洋,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为此脱离实际,盲目搞一些噱头,只想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吸引人们眼球,无疑步入了一种误区。此外,人造节日还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一些官员上下其手大捞一把,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已发出呼吁,要求中央采取措施,剎住这种浮躁之风。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