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0月20日星期日
raybetapp2涓嬭浇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中国大学生消费面面观:“象牙塔”里的高消费

2002年10月20日 15:01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一些旅行社组织的“情侣游”旅行团里,活跃着不少大学生的身影。国内大学生的消费绝大多数是由家长来负担的。大学生高消费,自己怎么想,家长怎么看,如何分析这种社会现象?

  “家里供我们完成学业不仅包括学习,更包括生活,没有优质的生活怎么会有好的学习质量。”一位国庆期间花费家里数千元和男友潇洒出游的女生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振振有词。如此定位自己和家里的经济关系,这样的观点显然不能仅仅用“新颖”二字来形容。

  新锐的“理论”指导张扬的消费

  “吃了3个月的麦当劳,一想到麦当劳就想吐。”这句话是记者在高校云集的北京海淀区成府路附近一家麦当劳快餐店旁边听到的,那位穿着还带着些乡土气息的女生用很高分贝的声音发出的这一感慨,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过近期的集中采访发现,大学生的高消费现象在大学里虽还没有“蔚然成风”,但也说得上是司空见惯。

  到过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学城里的人,都会惊叹其中第三产业的繁华:

  在长沙,湖南师大和湖南大学之间一条长约一公里的小街,密布着上百家大大小小经营餐饮、娱乐的店铺,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人声鼎沸,生意兴隆。

  南宁市几所高校附近的火炬路,接二连三的网吧也有数十家之多,一些能容纳上百人、设施齐全、价格高昂的网吧一到周末就有不少大学生排队等着预订通宵的座位。

  北京市海淀区里的不少洋餐馆,尤其是麦当劳和肯德基,常常是宾客如云高朋满座,主角也往往是下了课的大学生。  

  在首先判断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并没有十分明显的高消费的前提下,我们不能不说现在的高校里的确存在一些“贵族化”的倾向。住的不是学校的宿舍,而是自己租来的套间;胸前挂个手机,腰里别个随身听,手里还提个笔记本电脑;脚踏“花花公子”,身穿“华伦天奴”,这样的“公子”也已不再是“凤毛麟角”。

  令人吃惊的是,如今的大学生往往有自己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张扬:

  “我认为只要我所花的钱是合法的,我就有选择消费的自由。”

  “时代已经不同了,不能用老眼光来看新事物,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生活给人们以刺激,社会怎么会有前进的动力,我认为一定的高消费是必不可少的。”

  “我对我现在花费的是父母的钱这一点并不看重,我觉得只要我今后有能力回报我的父母就可以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10月12日下午,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门口,一位刚从高级经理班教室里出来的高科技企业的总裁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我们要辩证地看这一问题,如果有条件,可以适当地高消费,要不然社会经济怎么发展呢,当然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就不应该高消费了。”最后,他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学习期间还是要以学习为重。”

  像他这样有条件的家庭毕竟不多。那些家长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高消费呢?

  李女士和爱人都是公务员,曾是上山下乡的知青,自称尝尽了穷滋味。她坚决反对大学生高消费。她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生花钱多,根本不知道父母的艰辛。她说,这么多年来,根据她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观察,发现一方面高消费、一方面又品学兼优的孩子不多。我们以前是得到的爱太少,懂得什么是爱,现在的孩子是得到的爱太多,可那是溺爱,他们反而不知道什么是爱。当年她总是不给自己的孩子太多的钱,并不是抠门,而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伤害那些家境并不富有的同学,同时也培养他自立精神。说到她已经毕业的孩子的现状,她非常欣慰,说自己以前所做的是正确的,现在孩子工作也干得不错,对父母很体贴。

  “再穷不能穷孩子。”在北京西客站,记者采访了来京出差顺带看望上大学的儿子的张先生,他是一个性子直爽的东北汉子,和妻子都是公司的普通员工。“虽然我们家里的收入也不多,但我们知道现在读大学的家里都舍得花钱,所以我们尽可能地给孩子多一些钱,希望他不要因为钱的原因而产生自卑感。咱们有句土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在大学里过得心情舒畅,不影响学习。我想,中国大学生的家长绝大多数是我这种心理。”

  不要攀比合理消费

  社会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认为,学生的高消费有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社会上消费分高中低的等级,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应该将重点放在中低档。高消费毕竟是少数,遗憾的是我们恰恰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上的错误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刘惠林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他认为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是自己在攀比,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消费经济学者、上海同济大学田晖老师认为,以前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着重视储蓄积累,忽视即期消费;重视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重视经久耐用,忽视追求时尚;重视维持性消费,忽视消费更新;重视子女消费,忽视成人消费;重视大路货消费,忽视品牌消费等落后的消费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形成即期消费、精神消费、品牌消费等消费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不少大学生高消费的现象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因素。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逐步提高消费方式的文明程度。同时,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道德建设,提倡、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济困助危、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等优良传统。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佩何永鹏 )


 
编辑:秦欣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