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3电 中国正在描绘的航天蓝图是:未来10年,将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内的“地面--太空综合网”,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间航天基地,在空间组装大型卫星,使用轨道机动飞行器将卫星送至地球同步轨道,并大踏步迈向月球……
据北京现代商报报道,2000年世界卫星产业产值已接近900亿美元,估计未来10年内,每年还将以10%的速度增长。国际空间观察家预言:在国际航天市场,中国的份额将迅速增加。长期以来,世界航天活动被赋予过于浓重的政治色彩。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也被赋予过多的“心理价值”,追逐这个计划被认为是“受到征服太空的象征意义的诱惑”。实际上,近十年中国致力于太空开发已不只是为了壮国威、振民心,而且有着明确的现实经济目的——探寻太空商机。
据航天科学家介绍,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能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浑圆球形物体,能制造出在地球上生产不出来的合金,能大大提高药物的提纯度。中国科学家通过“神舟”试验飞船,在空间环境独特的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空间生命与空间材料科学领域的相关实验,已获得一批地面环境条件下无法取得的重要结果。
把人送上太空是中国进行深空探测、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预先步骤,中国对于太空探索的抱负还远不止于此。根据已确定的发展目标,中国将在近期突破飞船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卫星组网、月球探测等一批代表性的关键技术。实际上,中国已开始进行航天器对接程序测试,已发射的“神舟”试验飞船重要使命就包括建立对接装置并进行试验。国外空间观察家预言:中国的第一座空间站将由几艘“神舟”飞船在太空组建而成。
中国政府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中国航天白皮书,初步确立月球探测的目标,明确提出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时提出选择月球探测的目标必须突出特色,既要填补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尽量避免重复其他国家已做过的工作。
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有关负责人披露,未来几年如果顺利实现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目标,中国可望在2010年以前完成首次月球探测。中国的登月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发射太空实验室和寻找贵重元素的月球轨道飞行器;第二步,实现太空机器人登月;第三步,载人登月。虽然具体的登月时间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但航天科学家肯定中国实现人类登月所需的时间将比美国短。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将是建立利用太阳能的“月球城”——多余的能量将被传送到地球上的采集点。中国一旦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将成为世界上移居月球俱乐部的创始成员。科学家还预言,火星将是中国继登月之后的下一个目标。
截止到2002年9月,中国已经研制成功了可满足高、中、低不同轨道要求的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了67次发射,把50颗不同类型的国产卫星、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和3艘“神舟”号无人飞船成功地送入太空。尤其是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所进行的25次发射,成功率达100%。高成功率使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
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高能低温燃料火箭技术、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测控技术、捆绑火箭技术等领域,中国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崭露头角的新型火箭已大大提高了发射载荷的总重量,已成功发射的“神舟”二号、三号飞船着陆舱,总重量都远远超过以往的卫星。每一次成功发射与回收,每一项技术创新成果,都是中国走向“航天大国”的铺路石。
与运载火箭同等卓越的成果是中国的航天测控技术。中国的航天测控技术已实现了“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一网多星、国际兼容、飞船回收”6大历史性跨越。跟踪与通信技术专家称,经过“神舟”飞船3次飞行试验检验,中国载人航天测控系统技术指标先进、操作管理便捷,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及未来航天飞行器测控的需要。
在开发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和进行月球探测的先期研究的同时,卫星研制也将上新台阶,重点发展通信卫星、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减灾卫星、空间探测卫星等15类卫星。预计“十五”期间卫星发射总数将超过30颗,占前30年发射卫星总数的一半以上。到2020年,国内各类卫星需求量将达200颗左右。
为顺应世界航天市场潮流,扩大在国际航天市场的份额,中国航天业一方面开发低轨道小型卫星,另一方面加快研制大容量、长寿命、高可靠性的卫星大平台。同时加强同国外宇航公司的合作,以期在提高卫星寿命、缩短研制周期方面取得成效。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介绍,目前正在研制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大平台,可与国际先进宇航公司的卫星平台媲美。“十五”期间,中国新一代大容量广播通信卫星整星出口可望实现零的突破。
国际空间观察家预言,在国际航天市场中国的份额将迅速增加。根据航天白皮书提出的目标,未来几年中国将加快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以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卫星市场和商业发射服务中有所作为,并开辟以亚太地区和欧洲为主的新市场。新一代运载火箭加上已有的多种长征系列火箭,基本可以满足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间国内外市场需求。(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