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9日电 南水北调工程共涉及中国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长江作为调水的源头,其水量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备受关注;黄淮海流域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工程重点及不同时期目标也各具特色。
据科学时报报道,中国水利部所属四大流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近日表示,南水北调为各流域带来了不同的发展机遇,也将为中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南北双赢”的中线工程
中线工程无论是对北方受水区、调水沿线地区还是长江流域本身,都产生巨大益处。
中线工程近期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后期根据需要进一步扩大调水规模,可使受水地区的缺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将获显著改善。
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防洪库容将由77亿立方米增加到110亿立方米,将有效提高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对保护汉江中下游的水环境同样也起到积极的作用,预计可基本消除曾严重威胁武汉等城市春季供水安全的问题。
中线工程的总干渠不仅是一条“清水长廊”,也是一条“绿色长廊”。沿线河流均与总干渠立体交叉,可保证水质。丹江口水库充沛的水量,可以方便地流入当地河流中,清理河道水环境,带动绿化、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中线工程总投资约920亿元,这些投资的40%将转化为消费资金,将拉动建材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南方调水区、调水沿线地区、北方受水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西线”补水救黄河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
据预测,黄河流域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下游流域外供水按中国国务院分水指标控制,正常来水年份2010年流域缺水40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110亿立方米,中等枯水年份缺水更多。缺水将成为黄河流域和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解决缺水的根本途径。
西线工程分三期实施,第一期调水40亿立方米,第二期调水达到90亿立方米,第三期调水达到170亿立方米,基本满足黄河上中游6省、区和邻近地区2050年前的用水需求,同时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促进上中游的河道治理,并相机向黄河下游供水,缓解黄河下游断流等生态环境问题。
——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东线入淮重在防污
东线工程在进入淮河流域后,重点是在防污方面。
东线工程的水源是长江下游,水量丰富,水质为2类,提供了优越的水源条件。从目前的监测指标来看,骆马湖以南输水干线基本符合3类水质标准,骆马湖以北至东平湖水质较差,指标超过4类标准,过黄河入海河流域后,水质全部为劣5类。为确保东线工程全线输水水质达到中国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3类水标准,必须实行节水为先,治污为本,配合截污导流,污水资源化和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形成“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的治污工程体系。
在输水干线实施清水廊道工程,在用水区实施用水保障工程,在规划区实施水质改善工程。治污工程应与调水主体工程同期实施,同期发挥效益。要确保治污工程的投资,规划确定的水质目标与治理措施,要逐级分解,落实责任,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确保输水干线水质目标的实现。
——海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志民:白洋淀将恢复生机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海河流域的缺水问题:海河流域受水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2010年通水后,引长江水约70亿立方米,城乡供水能力将有较大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所改善。
调水沿线城市基本上不再开采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将得到恢复;白洋淀等湿地得到维持并恢复生机;通过管理调配可望扭转部分平原河道常年干涸状态。流域生态环境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海河流域受水区16座大中城市要以长江水为第一水源,减少或禁止开采地下水,并把过去挤占的农业水量退还给农村。受水区农村要立足于多用城市达标污水,用好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微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