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在戈壁大漠挥写脱贫攻坚的“石油答卷”
中新网9月18日电 从阿尔泰山到喀喇昆仑山,从塔克拉玛干到帕米尔高原,“三山夹两盆”的地形风貌,造就了新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哺育了47个民族。
这里也是油气聚宝盆。长期以来,石油人深耕地下油气,攻坚克难,牵“油龙”、降“气虎”,通过开发能源造福边疆百姓,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
中国石油在这里投入扶贫早。1988年,中国石油投身国家扶贫工作,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部署,陆续在新疆帮扶8个定点扶贫县。同时,中国石油驻疆单位也在南疆承担了大量的帮扶工作。扶贫战场之广,涉及民族之多,遇到问题之艰巨,都是其他地区少有的。
中国石油在这里扶贫力度大。除位于北疆的6个中国石油定点扶贫县外,10余家驻疆企业积极响应自治区号召,尽锐出战,在全疆广泛开展“访惠聚”行动,扶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据统计,2014年以来,仅新疆油田公司一家单位,就累计选派了118名优秀干部在喀什地区泽普县和叶城县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投入专项经费达2500余万元。
倾情为民寻富路,天山南北沐春风。数十载夙兴夜寐,中国石油在戈壁大漠挥写脱贫攻坚的“石油答卷”,通过精准发力,帮助一个个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相继脱贫摘帽,迈向幸福新生活。
企地融合 产业助力
蹚出特色脱贫路
新疆,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6,是多民族聚集地。如何利用油气资源和地方资源造福当地百姓,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融合发展,一直是石油人思索的问题。
从投身油气开发的那一天起,中国石油坚持用好油气资源,通过发展油气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以此来改变地区贫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本没有路,为了加快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石油人硬是闯进大漠,辟出一条通途。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1995年竣工以来,南北疆间建起便捷通道,使乌鲁木齐至民丰县的距离大幅缩短。从此,“死亡之海”成为“希望之海”。
为支援新疆农业发展,提供优质化肥,石油人打造南疆新型工业化名片——塔里木油田大化肥项目,2010年,项目成功投产。自此,实现了新疆区域优势资源转换,延伸了石油石化工业发展产业链,为当地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环绕塔里木盆地,沿途涉及29个县市、20个农牧团场、351万百姓。为了让他们用上清洁实惠的天然气,石油人攻坚克难,承担起建设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的重任。2013年,利民工程全面建成投产。
7年间,这条管线成为了南疆贫困县脱贫致富的“绿色引擎”。
发展油气产业辐射周边经济,实现企地共赢的同时,中国石油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助力地方脱贫,帮助村民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
在北疆,中国石油扶贫产业项目遍地开花。
吉木乃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里经济落后,环境恶劣,贫困发生率高达35.86%。
2018年,新疆销售派驻吉木乃县挂职干部杨建东来到这里,当看到在萨吾尔山草原吃着野生中草药、喝着冰川融化低氘水的萨吾尔牛羊时,他计上心来。经过详细调研论证,他带领当地农户尝试以合作社的方式发展规模化养殖。该合作社也成为吉木乃县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的向社员分红的合作社。
找准方向,就要精准发力。中国石油给予了全力支持,帮助当地牧民建成集饲草种植、饲料加工、牛羊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距离吉木乃县912公里开外的察布查尔县是红花的乐园。这里的气候、水土都适宜种植红花,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红花产业并未发展起来。
2016年以来,独山子石化派驻察县扶贫队伍,通过调研论证发现这里的红花量大质优但产品单一、销路窄。在向上级汇报后,中国石油累计投入近千万元帮助当地建立红花产业园项目。
在南疆,中国石油产业扶贫打造一批“明星产品”。
泽普县的核桃、叶城县的肉鸽、于田县的玫瑰花、莎车县的巴旦木……这些贫困县城,在产业扶贫的推动下,纷纷亮出新名片。与此同时,中国石油不断建立产业链,利用网点优势帮助他们开拓市场,解除了农民销路不畅的后顾之忧。
“以前对于核桃树种植,我们缺少经验,核桃种植不理想。自从中国石油的驻村队来了,教我们做好日常田间管理,核桃品质、产量得到了提高。”吐格曼贝希村村民阿不都喀依木·达吾提说道。
2019年,为改良核桃品种,塔里木油田驻村队从技术服务入手,带领村民给核桃树嫁接,改良后的品种一公斤可以多卖5块钱。当年,村民种植核桃的户均年收入达到5100元。
产业进村,产品出村,农民变身。“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做好持续的巩固提升,让已脱贫的家庭不返贫,让所有村民在奔小康的路上不掉队。”塔里木油田驻村干部尚明福道出了扶贫战线石油人的心声。
全面发力 多点开花
携手共进奔小康
9月8日,托万恰卡村村民阿不力米提·加马力说起房子改造好居住的感受:“早晨醒来,我想想夜里,第一次没有老鼠从自己身上爬过,看看身上,也第一次没有跳蚤咬过的印记。没想到自己67岁了,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自从新疆油田驻村队到来后,像阿不力米提·加马力一样,众多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在新疆的许多偏远地区,各类社会资源短缺一直是当地的一大短板。中国石油瞄准这些薄弱点,全面发力,多点开花。
他们关心百姓身心健康,急群众之所急。中国石油组建专家医疗队,常年奔赴在新疆扶贫一线,进行义诊医疗和医护人员培训工作。2016年10月,中国石油健康扶贫医疗小分队来到青河县,队员王晨生一边检查一边为当地医院同行传授经验。一天下来,他为100多名患者进行了检查,累得头昏眼花。他说:“自己累点不算啥,来一趟不容易,绝不丢下一个前来求诊的人。”
他们重视百姓的幸福指数,想群众之所想。中国石油驻疆企业将转移就业作为当地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在阿亚克古勒巴格村,新疆油田扶贫干部黎建东用两年时间为村里培养出9个自主创业的老板。其中,工程队老板伊明尼亚孜·买买提第一年就挣了5万元,还解决了20名村民的就业。
他们心系百姓生产生活,解群众之所困。石油人亮出实招,实打实解决当地难题。亚尔阿格孜村位于喀喇昆仑山深处,近乎与世隔绝。对此,独山子石化驻村干部田川强并未气馁,而是将发力点聚焦在乡村公路修建。公路通车后,当地经济被带动起来,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提高到1.5万元,足足增长了15倍。
大爱于心,责以致远。中国石油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投入扶贫一线,致力于让百姓过上美好生活。
在携手共进奔小康的道路上,中国石油驻疆单位纷纷亮出实招。乌鲁木齐石化积极协调各方资金,新修道路20多公里,解决了罕南力克镇多个村庄村民的出行难题;运输公司驻村队带领村民拓荒种植,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着力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开展多项人居环境整治修理修缮项目……
“走上水泥路,喝上自来水,住上安居房。”谈起住进小庭院的感受,阿恰村村民吐尔逊·肉孜一脸兴奋。
近几年,吐哈油田驻村队在喀什地区定点扶贫的3个村子集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修路、引水……引导村民养成健康文明、卫生整洁的生活习惯。
库其村的2563位村民有着与吐尔逊相同的感受。“自从穿红工服的新疆油田工作队来了,村子的变化太大了,房子新的,沙发茶几新的,瓷砖铺的是新的,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授人以渔 精神脱贫
激发脱贫内生力
从塔城师范学校毕业的唐努尔·玛苏提是库甫乡石油希望小学的一名教师,时隔多年回到母校任教,让她既欣慰于自己命运的改变,又感慨石油人给她带来的希望。
唐努尔·玛苏提8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仅靠几亩麦田养活6个孩子,她几度辍学。为帮助像她这样的孩子重回校园,1995年,新疆油田公司援助70万元在当地建成了库甫乡石油希望小学,并在学校专门开设“花朵班”,资助贫困女孩完成学业。
长久以来,新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僻,生存环境恶劣,物资匮乏,一度导致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成本高,师资力量缺乏。但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在新疆,智力扶贫让许多像唐努尔·玛苏提一样的孩子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红利。
基础教育是智力扶贫生长的土壤。要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要抓好下一代的教育。
26年来,中国石油直面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陆续在新疆推出以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为宗旨的“旭航”助学项目和进一步加强京新两地教师学术交流、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益师计划”,一系列举措逐渐让“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相信我们的教育会形成一种共同体,用共通、共享、共融的理念把中国的教育搞得越来越好。”“益师计划”项目参与者、北京171教育集团常务副校长罗红燕坚定地说。
培训是智力扶贫的重要抓手。塔里木油田公司以“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将实打实的技能送到村民手中。
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激发起村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提高了生产经营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英霍伊拉村,塔里木油田驻村队与上海援疆公司——莎车和谱农业技术公司等单位签订农业技术培训协议,聘请农技专家开展种植培训,仅2019年就开展培训217人次,为村里培养了10余名种植技术能手。
“学习到先进技术的村民,在50个大拱棚中实践得很好。”扶贫干部单社刚说。阿不都艾尼·艾海提就是单书记口中的技术能手。在他的带领下,2019年,村里育出的第一批白菜苗收入达7.5万元,村民人均月收入1800元。
昆仑银行在定点扶贫村,开展脱贫知识和就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60余天,累计参训3.1万多人次。其中,贫困户100%参加了培训。
通过培训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为让米尔皮格勒村村民在家门口学到本领,最终实现就业,西部钻探驻村队有针对性地为村民设置培训课程,并采取多种授课形式展开,让贫困户具备了自我驱贫的能力,逐渐由“不会干”变为“抢着干”。
如今,2020年已过大半,决胜脱贫攻坚曙光在望,中国石油驻疆企业广大干部员工,将秉承央企担当,牢记初心使命,和新疆人民一起奔小康,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