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珠三角成奢侈品消费重镇 20万港元钻表买得豪爽

2011年03月10日 15:0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珠三角成奢侈品消费重镇 20万港元钻表买得豪爽
深圳奢侈品展展出的天价钻戒。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珠三角成奢侈品消费“重镇” 有机构调查京沪穗深2009年境外游人均奢侈品消费达900美元

  昨日,全球资讯管理公司麦肯锡发布报告称,去年,在华奢侈品销售额已达到12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将达到270亿美元,届时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深圳作为一个新兴的发达城市,奢侈品消费潜力巨大。近年来,各大奢侈品牌均将深圳视为重要的奢侈品消费市场,纷纷来深开设旗舰店,全球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奢侈品盛会——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也多次“登陆”深圳。同时,由于“地缘优势”,深圳人也更加热衷跨境去香港购买奢侈品。根据国际著名市场调查机构尼尔森公司的统计,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国内四个一线城市的居民到境外旅游,人均购买奢侈品的金额均达900美元。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强势增长,人民币购买力增强,奢侈品消费在中国也越来越普及。

  麦肯锡去年春季对中国17个城市的1500名奢侈品消费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内地年均收入10万~20万元的家庭最有潜力购买奢侈品,这类家庭多达1300万户。预计到2015年,这部分人数将增长到7600万户。

  大城市的奢侈品消费潜力特别强劲,预计到2015年,内地36大城市将占据全国76%的奢侈品市场份额。

  聚焦个案

  豪掷20万港元买钻表

  在香港购买奢侈品的顾客中,来自珠三角的顾客都显得很大方。近日,记者在位于铜锣湾崇光百货旁的周大福金铺,遇到两位从广州特意来港的母子,上前采访才得知,原来儿子即将于今年五一举办婚礼,妈妈陪同过来专程选购金首饰。

  “内地人来港买金都很豪爽,一次性买四五件首饰都很正常,我今天还做了内地顾客的一个大单,成交金额大约是84万港币。”据该金铺的销售员黄小姐介绍说。

  在香港,除了金铺随处可见外,手表店也是分布得密密麻麻。据旺角英皇珠宝商铺的销售员介绍,“从内地赴港的消费者,一般都比较中意高档品牌,特别是镶钻的手表,很受青睐,随便一买就是20万港元。”

  报告披露

  奢侈品牌:在深加速扩张

  中国巨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吸引了各大奢侈品牌营销商的目光,他们已经将中国看成是“奢侈品业的天堂”。近日,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2010中国奢侈行为心理趋向调查报告”同样显示,去年,几乎所有在中国落地的奢侈品牌都获得了两位数的增长;中国市场占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份额已达15%。

  而作为奢侈品牌的“重镇”,深圳的奢侈品牌集中度已经可以比肩北京、上海甚至香港,走在深圳万象城、益田等高端购物区,你会发现奢侈品牌琳琅满目,LV、DIOR、HERMES、Bubbery、Gucci、Tiffany……几乎所有的高端品牌在深圳都应有尽有。

  发现商机

  拍卖行和红酒商商机猛增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由于豪买奢侈品的人数不断上涨,这也带动了深圳和香港两地拍卖行和红酒商的商机。据悉,在香港很多拍卖行内,为了迎合内地人的喜好,还增加了不少中国古玩和名贵的珠宝供有钱人竞投。

  曾经做英语老师的阿泽,两年前就看到内地很多人喜爱来港购买红酒,于是她利用自己之前在澳大利亚留学3年的经历,从2008年末就开始尝试代理几款澳大利亚中高档价位的葡萄酒。“自从转行销售红酒之后,我的年收入年年翻倍。”

  阿泽告诉记者,在顾客中,来自深圳的比率达到3成,甚至有的客人专攻高档酒,还有部分客人买酒纯粹为了收藏。阿泽说:“也有内地游客买了当做礼物和请客之用,真正自己享用的不到两成。”

  深圳人:热衷跨境消费

  记者了解到,由于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深圳人不仅热衷在自己的城市消费,还经常跨境购买奢侈品,走在时尚的最前沿。

  每个星期六及星期日,都可以看到香港购物中心海港城人头涌涌,这里大部分都是内地游客,特别是来自深圳的游客更是占据着大多数。而在名店林立的尖沙咀广东道,各大奢侈品门店外更是排着长长的人龙。

  全球最大奢侈品展

  今年有望再返深圳

  记者了解到,全球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奢侈品盛会——TOP SHOW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今年有望再重返深圳。

  据展览主办方——上海博锐会展董事总经理盛磊介表示,中国经济强势增长,人民币购买力增强,是奢侈品在中国旺销的最主要原因。此外,中国人消费奢侈品也越来越理性,消费习惯已经由炫耀向个人享受转变,奢侈品逐渐成为中国有钱人的生活必需品。

   文/记者阮晓光、龚夷菲 图/记者高鹤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