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着2010年10.3%的经济增速,我国经济以奋进向好的态势跨进“十二五”开局之年。
“开局之年”能否开好局,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
做好今年的工作,有利条件很多,但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诸多挑战中,“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的问题尤为突出,稳定物价总水平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这是必须要努力完成的任务。
那么,怎样判断当前物价走势?“4%”的目标任务如何顺利实现?
价格水平渐行渐稳,农产品价格涨跌互现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2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4.9%,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6.6%和7.2%,价格形势不容乐观。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说,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受天气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食品价格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居住价格因楼市调控抑制购房需求,间接促动了租房价格的上涨。由于一些发达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国际农矿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增强了输入性通胀。另外,国内流动性较大,是推升价格水平的货币性因素。
当前,输入性通胀形势在加剧,PPI连续攀升就是印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布的2月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70.1%,比上月提升0.8个百分点。彭文生强调,该指数连续3个月高位攀升。本月调查显示,有近47%的调查企业认为原材料购进价格与上月相比有所上涨,加之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通胀压力有所加剧,制造业企业面临高成本、低利润的境况。从行业情况看,所调查的20个制造业行业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以上,其中纺织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创下2005年建立采购经理调查以来新高,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上升至90%以上的高位区间。
经过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组合使用,特别是连续加息和提升货币准备金率,抑制通胀的货币因素,国内价格水平已经渐行渐稳。进入3月份,农产品价格形势已经初步表现了平稳的特征,涨跌互现。根据农业部提供的数据,北京新发地市场当周(3月11日—3月17日)监测的88个主要品种中,与此前一周相比有24个品种价格上涨,有48个品种价格下降,16个持平。其中涨幅较大的3个品种为南北瓜、柿子椒、豇豆,价格为每公斤2.6元、5.1元和8.64元,上涨幅度为25%、23.19%、16.13%;下降幅度较大的3个品种分别为:韭菜、油菜、茄子,价格为每公斤2.04元、1.11元、4.61元,下降比为32.89%、32.73%、22.13%。
抓住“牛鼻子”,物价调控目标能够实现
“不能因为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的苗头,就松懈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
他认为,面对当前的物价形势,应当采取这样一些措施:一是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另外,还要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抓好这几项主要工作,就抓住了稳定物价的‘牛鼻子’。”巴曙松说。
专家认为,今年全年,都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针对市场对通胀的预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表示,把握货币因素,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就能把物价控制住,保持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要十分关注资产价格变化趋势,适时出台经济政策,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总之,在物价调控过程中,要努力寻找控通胀和保增长之间的平衡点,不使经济运行出现大的起落。
物价关系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也关系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价水平的稳定,《政府工作报告》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列为开局之年的第一项工作,有理由相信,只要科学分析形势,积极采取措施,今年的物价调控目标是能够实现的。(高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