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陈晓辞职,标志着国美重回“黄光裕时代”。但是,这并不是张大中的错,他不过是黄光裕(或杜鹃)垂帘听政的木偶而已。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在理性人士看来,黄光裕“魂归国美”十分可怕,一个刚刚显现现代管理制度雏形的国美,顷刻之间掉头向后。
在观察家看来,国美这几年遭遇诸多起伏动荡绝非偶然,根结恰恰在于企业文化。国美企业文化的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巧取豪夺。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战略,一个不健康的企业文化必定繁殖不健康的企业战略。而企业文化来自于老板修养,这就是为什么国美身上处处体现出霸道与狼性。
遗憾的是,2008年的大股东危机,并没有让国美洗心革面深刻反省——虽然陈晓主政时代试图改造国美,随着陈晓的离去,国美再度回到老路。
家电连锁初创期,“跑马圈地”无可非议,而今,家电连锁早已完成一、二级市场布局,本应适时从“门店寻租”转向“产品经营”,遗憾的是,狭隘的成功经验让大股东固步自封地认为,唯有大规模开店方能占据领先地位,于是,一个激进得像1958年“大跃进”的战略出笼:2011年新开480家门店,让几乎所有关注国美的人不禁大吃一惊:怎么可能?!
我们无从得知480家门店的目标是怎么制定出来的。人们一般倾向认为,这个数字不是理性、审慎论证的结果,而是来自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国美落后于苏宁的门店数量+苏宁2011年开店计划=国美的480家开店计划。
哇,原来战略可以如此制定!
这就是目前国美管理者的水平。可以说,国美已无战略可言。也正是因此,我们基本可以断言:国美被苏宁超越,从此成为一个既定事实。
这段时间不断有记者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您觉得480家门店的目标能实现吗?我只能说:这对国美资金实力、管理能力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显然,经历了2008年11月至今两年多的反复动荡,国美已经筋疲力尽,形容憔悴,无论品牌形象、资金实力还是人才保障,都已判若两人。重拾大规模开店这种“外延式扩张”战略,势必给国美制造更多的“垃圾门店”、“亏损门店”,极有可能将本已盈利能力低下的国美拖进亏损的泥潭。
我们甚至可以预测:长则三年短则二年,国美将不得不重新走上“关店”路。对于当下的国美来说,增强企业造血功能,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可能才是明智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如今的国美已经没有叫板苏宁的实力,无论国美愿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国美与苏宁的竞争格局,很像当年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但是,最后拖垮的却是苏联。
当然,这样讲并未意味着苏宁的开店战略才是正确的。实际上,无论国美还是苏宁,都面临城市市场机会越来越小,农村市场暂时不具备开店价值的尴尬局面。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级城市,能开高质量门店的区位已经很少;而三、四级市场暂时还不具备大规模进入的价值。有价值的市场基本上都在二线城市,但是,我们很难说这样的市场能容纳一年700多家门店(加上苏宁300多家)的规模。
我更倾向认为这是一个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很有可能以完不成任务而收场,但是我仍然认为这样比非拼死也要完成更明智。在我看来,国美每年200家的扩张计划更现实,当然苏宁也是。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不再单纯拼规模的时代,GDP增速从超8调整为7,意在提升国家经济质量。企业也是如此,质量比规模更有意义。
虽然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家电连锁之争本质是门店数量之争,但是,面对苏宁、国美盲目扩张,我仍然不得不叫停,单纯的门店之争是家电连锁竞争模式的大倒退。实际上,止于目前,家电连锁仍未跳出“非正当盈利”的怪圈,家电连锁的钱很大程度上是从家电企业口袋里抢来的。我曾经亲耳听到一家家电企业区域经理破口大骂国美、苏宁“它卖得越多,我赔得越多”。曾经有媒体问我“为什么苏宁、国美那么挣钱而家电企业盈利能力低下”,我说正是因为家电连锁太挣钱了,所以家电企业就不挣钱了,为什么?“因为钱跑到国美、苏宁的口袋里去了”。
亚健康的盈利模式,直接导致中国家电连锁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你可以在中国这个不成熟的市场纵横捭阖,但是你绝对不可能输出非健康的运营模式。这是我坚持认为“中国家电连锁还远未到国际化”阶段的重要依据。
目前,中国家电连锁仍然依赖四大挣钱门路,即:进场费(叫法不同,有叫“选位费”的)、返点、拖延结算、其他收费(比如广告宣传费等等),这些收费占家电连锁利润收入的80%以上,真正通过产品销售实现的利润很少。这显然是违背商业原则的。前不久,离职的陈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家电行业现有发展模式存在严重问题,大部分收入来源依靠向供应商收费,自身并不对商品销售负责,商品经营能力不高。门店越开越多,开店成本不断增加,销售总量却增长不大,单店效益不佳,为增加收入只能向供应商收取更多的钱,长期发展态势堪忧。
遗憾的是,作为家电连锁新老大的苏宁,无力改变这种局面;而重回黄光裕时代的国美,则压根不想改变这种局面。因此,中国家电连锁两巨头看起来体量不小,实际上经营水平还处在小学水平。
刘步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