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20日表示,由于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今年我国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社科院20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春季号》则预测,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叠加,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 PI)将达4.3%,超过4%的预期目标。
周望军在“经济每月谈”上说,3月份C PI同比上涨5.4%,从技术方面分析,当前中国价格总水平仍处于可控区间。“但是由于一季度受上年涨价的翘尾因素影响较大,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的背景下,我个人预计二季度CPI仍将高位运行。”
他说,从国际看,全球流动性过剩是导致发展中国家通胀的根源;从国内看,市场需求旺盛、通胀预期增强和成本上涨导致CPI持续高位运行。
展望全年,周望军表示:“今年物价上涨压力比较大。”他打了个比喻,如果说全世界的流动性是一个水池,各地的央行是水管,那么中国的水管3厘米粗,美国和日本的有8厘米粗。“虽然中国现在把水龙头拧小了,但美国和日本的水龙头开到最大,价格能不涨吗?”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并加速向下游传导,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困难,部分行业亏损加重。
社科院《经济蓝皮书春季号》称:“在多种因素作用下,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但仍将处于可控的状态。预计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 .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3 .6%,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4 .3%,上涨幅度分别比上年增加1、0.5和0.7个百分点。”
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说,自2010年5月以来,我国的物价总水平在一路走高,C P I在10月达到4 .9%,11月达到5 .1%,12月达到4 .6%,全年达到3 .3%;PPI也逐季走高,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2011年1月,C PI达到4 .9%,2月虽然与1月持平,但是造成通胀压力增加的诸多因素并没有减少,有些因素的作用还在加强。由此可以推断,2011年,通胀压力有可能继续增强,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以抑制通货膨胀,全年C PI有可能超过4%的预期目标。
据《经济蓝皮书春季号》分析:当前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仍然较多,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来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叠加效应,主要有国际输入、需求拉动、成本推动、流通环节问题以及价格翘尾等方面的因素。但是,首要原因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效应。
报告称,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私人债务及主权债务问题相继暴露,一些国家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提高了美元贬值的预期,增强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期,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利比亚战争及日本特大地震加剧了国际油价及金银等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效应明显加剧,推动国内初级产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根据2000-2010年的月度数据测算,2000年以来,我国C PI上涨率与我国进口价格上涨率之间的相关 系 数 呈 现 逐 渐 增 加 的 态 势 , 从2000年的70%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90%左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也表示,今年全年的物价压力非常大。尽管主流的观点认为由于翘尾因素的影响,C PI走势是前高后低,但是我们估计可能会“前高后不低”。而且未来温和的通胀恐怕会成为长期的趋势。记者 方烨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