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视频:中共建党90周年:延安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30日电 题:中共的“用武之地”:折射90年经济治理理念变迁
中新网财经频道 闻育旻 秦辰
6月27日下午,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二楼的交易大厅,经过33轮的角逐后,崇文门菜市场被广州市一家房地产公司以7.1亿元的价格竞得。这一位于北京市黄金地段的楼盘,在若干年后,将被开发成为或商或住的楼盘,社会上每个人,如果具备经济实力,均可通过购买,取得相应的产权。
如今看来司空见惯的一幕,在90年前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场景。在过去90载岁月里,中国先后经历了多种社会形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中坚力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在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
谈及发展,必谈民生,而民生之本,即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厚土”观念。中国共产党90年来对待土地的政策,便是审视中共经济治理理念变迁的绝佳视角。
建党之初 土地改革曾是制胜法宝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工作重点主要为军事斗争,而其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便是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
翻阅历史记录,记者发现在这段期间内,面对内忧外患和经济封锁,如何发展自身经济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中共根据不同的形势,对土地政策做了多次调整。
从最初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观要求土地等资源收为社会所有,到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再到抗战时期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清晰展现了中共在不同形势下,探索经济发展与争取统一战线的探索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实现“耕者有其田”,以此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在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记者专访时表示,经济发展对于早期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挑战。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充分调动了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作为当时中国最充裕的资源,谁利用得好,谁就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在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记者专访时也说:“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经济政策,实际上反映出了中共当时反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历史任务。
建国之初 土地政策探索中一度付出代价
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执掌了政权,其面临的选择是,如何推动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农业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中国道路如何走,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痛苦的摸索,具体在土地问题上,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运动是一种探索,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教训。
1958年,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民公社,是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取消了自留地,使得社员家庭副业被大大压缩,这一措施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