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政策无独立理论和工具
谈到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基础,李扬认为“要宏观审慎就是由于金融与经济活动所蕴含的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它们无法实现最优的市场均衡并导致金融经济体系非线性复杂性。”就金融稳定而言,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概念所概括的状况上,就是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所谓合成谬误,就是指金融活动的不可相加性,即微观个体活动的数量相加不等于宏观总体。合成谬误会导致加速膨胀或者加速收缩,这是微观审慎监管致命的缺陷。
而分解谬误指的是金融系统的难分析性,即金融系统的总体变动很难在个体金融机构的层面上加以解释。这意味着,总体金融稳定的问题,在微观层面上解决不了,很可能需要在总体层面的政策上加以解决。
不管是合成谬误还是分解谬误都是一种金融运行的常态。但目前的金融理论尤其是货币理论提供不了解决的方法。货币的虚拟化使得金融监管不能用实体经济的理论来解释,而且一般理论在本质上是静态的,对于经济系统动态描述比较少。所以从理论上来看,宏观审慎政策并没有一套独有的理论做支撑,唯一能确认的就是在实施微观审慎监管时,要有宏观的视野,高度关注其宏观效应;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基于对微观结构的深刻理解,要关注其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的政策传导机制。
李扬进一步从与微观审慎政策的区别上,对宏观审慎政策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两者的区别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
第一,从关注的风险来看,宏观审慎主要避免系统性的风险,而微观审慎避免单一机构危险。第二,从监管目标来看,宏观审慎避免经济产出的成本增加,而微观审慎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第三,从风险的性质来看,宏观审慎框架确认它是内生的,并把它内置化,而微观审慎认为它是外生的,将其外置化。第四,从机构间共同风险暴露的相关性来看,宏观审慎认为机构之间的传染很重要,但微观审慎并不看重这点。第五,从控制的实现来看,宏观审慎是自上而下的,微观审慎是自下而上的。
他强调指出,应注意宏观审慎政策的两个维度,一是横向维度,主要是各个机构、各个市场、各个产品之间的关联性,二是纵向维度,主要是周期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在横向维度上,就是强化系统增长性机构的稳健性,使用的是资本、拨备等工具,但难点在于系统增长机构的筛选和增长。在纵向维度上,就要着眼于宏观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金融结构的监管标准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主要的监管工具包括动态资本要求、差别准备金率、杠杆率要求、流动性要求、信用评级的调整等等,而难点在于宏观经济形式与系统风险状况如何评估。
另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还可以划分为基于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政策工具。但基于规则还是相机抉择都有缺陷,在李扬看来,一定要有规则,有一些不可逾越的底线,但也不能固守规则。因而,从工具的角度来看,宏观审慎政策使用的仍然是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差别准备金率等微观的监管以及货币政策工具,并没有独有的工具。
总而言之,李扬认为,相较于微观审慎政策,现有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没有超出现有理论的新理论体系,也没有有别于现有监管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独有工具,只是角度的不同,“要想使角度放开,就必须使原先独立的、不同部门执行的东西统一起来,协调起来,所以宏观审慎的问题最后是一个体制变化的问题。”
宏观审慎政策重在建立协调机制
李扬认为,既然宏观审慎的问题要落在制度变化上,那么其在中国的应用就要围绕以下三条原则来实行。
第一条,对于中国来说,相较于横向的视野,纵向的视野更重要。美国版的监管法案比较关注横向,欧洲版比较关注纵向。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较大的机构都是由政府全资或者控股,不可能出现传染和倒闭的问题,另外,将中国作为一个总体的资产负债表来考察,其资产远远大于负债,所以中国的传染机制是不重要的。但是,中国经济不能波动,一波动就会产生不良资产,所以对于中国来说,纵向的宏观审慎政策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