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隐忧犹存 政策需要微调
中国证券报: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目前市场预期下半年CPI涨幅将逐步回落,但长期将处于较高水平,如何看待下半年物价走势?
范剑平:猪肉价格环比已出现下跌,CPI涨幅下半年创新高可能性较小。三季度CPI涨幅可能达5.8%,四季度会明显回落至5%左右。但回落幅度有限,物价仍将高位运行,因此把控物价作为首要任务的基础没有改变。
同时,国务院明确,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应该看到,经济适当减速有利于控制物价,但必须争取以较小的经济成本来实现,控物价的同时会考虑将经济放缓维持在可承受范围内。
王建:6月CPI涨幅是否是年内高点现在还很难定论。我预计8月、9月CPI涨幅会明显下降,但四季度月度数据仍有可能突破7%。本轮通胀上升的主动力是食品价格上涨,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11.8%,是CPI增速的一倍多。今年农业生产形势是旱涝急转,秋粮丰收还有待观察。如果秋粮减产,那么由食品推动的通胀过程在三四季度都会持续,特别是到秋粮上市的11月,CPI破7就有可能。
中国证券报:宏观调控政策如何在控制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
范剑平:调控正走在半道上,我们需要让政策尽快从积极扩张回归常规化,走回头路是不可能的。金融危机之后我们采取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刚刚各退出一半:货币政策已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在房地产、汽车以外的领域仍在发挥效力,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投资到今年年底才执行完毕。
考虑到经济稳定,在退出过程中,要小心翼翼,缓转慎行,政策力度、节奏要适当微调。货币政策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保持了高频操作态势,但由于货币政策滞后期往往是三到四个季度,也就是说到今年四季度货币政策的效果才会很明显。我们需要耐心来观察。因此,下一步货币政策不可盲动,要降低操作频率,防止超调。
而财政政策要保持高收入、高投放态势,发挥其积极效用来“掩护”货币政策退出。
王建:紧货币治不了当前的通胀,继续加息会压制经济增长。因此,货币政策应转向保增长,财政政策则以反通胀为目标,转向保稳定。
对于由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货币政策无法应对,因此我反对用利率政策来反通胀。目前应转变治理通胀的手段,转向以财政政策为主,比如将财政补贴与通胀率挂钩,对中低收入人群实施反通胀补贴。
在经济增长上,我国经济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急需扭转,新的投资需求越来越弱,需要转向消费提振。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城市化也是创造需求的发力点,但无论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还是城市化,都依赖于对一些重大的结构性问题的长期求解。如果迈过这道坎,中国经济将有望走向内需主导的长期、高速增长新轨道。
中国证券报:未来我国经济可能步入“低增长、高通胀”的经济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如何应对?
范剑平:经济周期周而复始,政策上积极应对就能缩短周期时间。宏观调控目标要从之前的全面控物价转向“有保有控”。
在“控”的方面,如房地产限购政策在二三线城市实施,继续降房价,从而给通胀、经济降温。在地方政府投资上,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实施定向调控,严控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在“保”的方面,在三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房建设上,通过贷款支持和债券融资支持,解决建设资金瓶颈;外贸方面,相关产业的出口退税力度还需提高。
本报记者 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