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多番努力,才联系到海底捞综合事务部陶小姐。“有人说我们营销,但我们从来不做广告。”“近期网络的传闻,是顾客的自发行为,是网友的体验和期望值。我们表示尊重,但对自己要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只做直营店,没做加盟,也不准备上市,至少五到十年内没有这个打算。”
此前,海底捞官方和张勇的微博都提到四川、北京的生产基地、中央厨房等接受公众、媒体、专家的参观。但当记者提出要参观中央厨房时,被陶小姐婉言拒绝了。“记者去了就要写点什么。”似乎不管效果好坏,海底捞都选择远离公众的关注。
“接受采访过多,会被认为在营销。我们无法控制言论。”陶小姐说。
要不要学习海底捞?
“大象钻进了蚂蚁窝”
5月2日,网友“栗栗栗栗子Eko”写道:“刚刚和@林冀玮在海底捞吵架,一旁的服务员突然给我们递来了花束和贺卡。打开一看!就在刚才纯手写啊!那么长!我超感动啊!”这条微博被转发16000余次,评论2500余条。
如此关注顾客的服务员且收获如此高的评价,自然是餐饮业乃至其他行业梦寐以求的。而类似的故事在海底捞数不胜数,也成就了这家火锅店的成功——2010年其营业额近15亿元,店面52家;而2008年,海底捞的营业额才3亿元。
除了自身商业的成功,海底捞一直以其“变态”贴心服务的形象作为行业的标杆存在。2006年,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品牌的百胜集团率队200多人到海底捞学习,被人形容为“大象钻进了蚂蚁窝”。
不仅是餐饮,网游、早教、家电等行业纷纷表示要学习海底捞。8月初,扬州城管局局长率部下到海底捞学习,第二天媒体报道铺天盖地。“每天有无数人到海底捞学习参观。”陶小姐说,城管局长到海底捞时,服务员并不知道他的身份。
《海底捞你学不会》作者黄铁鹰曾表示:“海底捞有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只是适合于它,别人学不会,或者学得不伦不类。”
也有不同的声音——深圳市品牌学会秘书长李朝曙曾表示,虽然海底捞的确有很多优点,但算不上一家优秀的餐厅。他举例说,服务员与客人之间有着职业化的距离,服务员的意愿有余而技能不足,服务员并不懂得在不打扰客人的情况下提供服务等。他分析,服务的概念有三层——基础的、增值的和附属的。好的服务需要按这个顺序来实现,只听说海底捞的服务,却很少听说海底捞菜肴美味的口碑,绕过前两层而过分追求第三层面,让人想到“空中楼阁”。
要不要学习海底捞呢?在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姜汝祥看来,海底捞这种模式最好不要学。
服务越来越值钱?
海底捞正进入瓶颈期
“将来服务应该是越来越值钱的。海底捞把服务搞成免费的,服务变得不值钱了,开了一个特别坏的头儿,会摧毁整个服务行业。”姜汝祥将海底捞的模式称之为“利人利己不利他”。
“海底捞利用了传统文化中把服务当成道德而不是商品的部分。这种模式不应该持续。”姜汝祥说,这种状况是微观好,宏观不好,对于海底捞个体来说是好的,但如果行业内纷纷效仿,进而上升为一种模式,就“要了命了”。
李光斗很为海底捞逐渐增长的人力成本表示担心。“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复制——开新店对自己的复制。”成本高,招不到人,怎么办?
有业内人士曾为海底捞算过一笔账,2008年,海底捞每个店固定的年均人力成本在350万元左右;店平均面积1500平方米,年租金至少在200万元以上;再加上水电、相关税费、原材料成本,以及动辄200~2000元不等的金点子奖金,一年下来,海底捞真正的利润空间并不大。仅以其人力成本为例,业内人士估算,就占总成本的20%~30%,高出普通餐饮企业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