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可去,只余心痛,这场战争到底有没有赢家?”全球最大期货及金融衍生品经纪商之一的MF Global(曼氏金融)日前递交破产申请,似乎在重演经典电影《第一滴血》里的经典对白——每一步都只不过是个开始……
如果说希腊债务危机,是欧债危机的第一道裂缝,曼氏破产,则是欧债炒家的第一滴血。至于这会不会像2008年9月的雷曼兄弟破产事件一样,成为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引爆点,则要看欧美债务危机的恐慌性传染,会不会遭遇更高更强的防火墙。
1
过度投机带来死亡
从逾200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到突然死亡,曼氏仅用了几天时间。这一事件再度证明:高盛模式的淮橘为枳效应。
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证实将收购贝尔斯登。次日,曼氏期货股价狂泻65%,从16.11美元跌至3.64美元,反弹收于6.05美元。资料显示,当时,曼氏拥有670亿美元的资产,却仅有12亿美元的净资本,因此成为市场“寻找下一个贝尔斯登”的狙击目标。由于曼氏及时澄清,未在“次级按揭”不存在任何头寸,亦没有客户真正抽走资金,最终逃过一劫。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华尔街五大国际投行三家倒塌,高盛却是岿然不动。这令当时身陷困境的曼氏大为羡慕。2010年3月,高盛集团前联席主席乔恩·科尔津,这位曾担任过新泽西州参议员和州长一职的美国政经界强人,开始接任曼氏首席执行官。他的理念是将曼氏打造成“迷你版高盛”,即由一家中型衍生品经纪公司,转型成为用自有资金进行冒险的综合性投行。
在去年出版的《高盛帝国》一书中,科尔津的投资风格被描述为“能融合各种观点,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直觉,敢于承担风险。”在科尔津时代,曼氏激进的风险策略再度占据上风。
曼氏成为美国首家因为欧债危机倒下的大型金融机构,同时亦是美国1980年以来规模第七大的破产案牺牲品,其主因是对欧洲债务有巨大风险敞口。截至9月30日,曼氏资产总额为410亿美元,债务总额397亿美元,股权资本为5亿美元,外加3.25亿美元投资级别债券。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计算,曼氏的资产/资本比率为80倍,而因高杠杆而垮台的雷曼兄弟使用的财务杠杆仅为30.7倍。
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升级,曼氏在10月被穆迪等三家评级机构调降至垃圾级。随后其股价重演2008年的悲剧,在不到一周里暴跌67%,截至10月31日收盘于1.20美元,而7月28日的收盘价仍为7.07美元。上一次侥幸避免成为第二个贝尔斯登的曼氏,这次终于成为第二个雷曼兄弟。
种种迹象显示,曼氏之死和雷曼兄弟一样,都是死于杠杆过大,以至于失去了安全性。
2
贪婪欺诈结伴而行
如果说贪婪将曼氏置于火山口,而欺诈事件的曝光,则是终结其逾200年基业的最后一击。
导致曼氏破产的主因是主营业务的利润剧减。据其公告披露,其整体营收的“一大部分”,来自于将客户账户内资金投资于高收益资产的利息收入,以及投资收益减掉客户报酬后的息差。由于欧美各国竞相减息,曼氏净利息收入大减,由从2007财年第二季的18亿美元,急减至四年后的1.13亿美元,其股价亦由2007年末的每股超过30美元逐级回落。
在传统业务盈利缩水时,科里津在今年2月份宣布,将在5年内将曼氏转型为投资银行。这意味着曼氏开始转向代客理财,甚至自营业务。“美国金融业有些迷失方向了。”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格罗斯格罗斯在评点曼氏破产危机时直言:“现在投资银行的功能不是合理分配资本,而是进行资本杠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