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警方在日前进行的打击“地沟油”专项行动中发现,绝大部分“地沟油”都流向了私人回收市场,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地沟油”的最终用途可想而知。公安机关还在工作中发现,“地沟油”甚至已流入某些政府机关的食堂。(《深圳商报》11月16日)
媒体以“甚至已流入某些政府机关的食堂”,来强调“地沟油”为害之烈,或可从以下两方面试做解读。其一,“地沟油”似乎就应该流入小作坊、小饭店、小门脸,而不该堂而皇之地进入政府机关食堂;其二,既然政府机关食堂已经失守,说明“地沟油”羽翼已丰、人脉很广,已经具备了超常的渗透和公关能力,可以自由攀上其想攀上的任何一张餐桌。
也因此,这一发现,似乎显然要比此前“地沟油流入餐桌”的新闻更具震撼力,更能吸引公众的眼球。不过,在我看来,且不论政府机关食堂是否就一定能确保食品安全,只要监管依然乏力,“地沟油”当然可能流入包括政府食堂在内的任何一个地方。污油浑浊之下,没有一张餐桌能够自外于“地沟油”,没有一个人群能够独善其身。
今年9月,公安部指挥浙、鲁、豫等省份公安破获的地沟油大案证实,时下,“地沟油”的收集、处理、发售、分销,早已形成一条隐秘的地下链条、一张枝蔓横生的地下网络。从餐饮企业的泔水,再到餐饮企业乃至一般民众的餐桌,“地沟油”的这一变身过程相当复杂,牵涉诸多环节的利益。以往那种仅仅着力于孤立打击、集中执法的监管思路,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了。
打掉若干制售窝点、销售店铺,效果终究有限;拿出一个时段集中执法,也可能会使得猖獗的“地沟油”稍稍收敛一些,只是风头一过,难免死灰复燃。这些年来,有关部门一再专项治理而“地沟油”却渐成产业化趋势,即是明证。很多时候,这样的点状的、集中的、阶段性的监管,甚至演变成一种双方心照不宣的猫鼠游戏,很难真正彻底根治“地沟油”带来的麻烦。
当下之计,首先应该立足于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监管体系,相关部门理应积极配合、密切协作,而不是互相推诿、以求卸责,以不作为规避作为可能带来的风险,甚至养痈成患,纵容不法企业的失德乃至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不使“地沟油”流入食用市场、流入机关食堂,还需以产业政策引导其流向,有堵必有疏。只要“地沟油”的科学规范、合理利用没有得到落实,麻烦就会一直存在,民众的疑窦也不会消失。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研究,可以适当参照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全方位监控、消化处理“地沟油”。
很多事情可能在没有波及自身的时候,感受不会那么强烈。这一次,深圳市警方发现“地沟油”已经流入政府机关食堂,那么其他地方的政府食堂情形如何?想来也不会特别乐观。值此“切肤之痛”威胁之下,希望监管部门以更积极的姿态、更认真的作为、更长效的机制,彻底荡涤“地沟油”危害,还公众以安全。
胡印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