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拍火暴、秋拍萧瑟、赝品闹剧,无论是“文交所遭整顿”还是“艺术品基金受追捧”……中国艺术品市场发轫至今,从未像2011年这般引人注目,在政策、资本、投机和贪欲等因素相互交织下,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如果说,2010年的艺术品市场可以用进入“亿元时代”来概括的话,那么2011年的表现无疑昭示着“资本时代”的来临。这一年,资本与艺术全面联姻,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基金正通过各种形式急速涌入艺术品市场,寻找财富增值的空间。
那么,在全球性经济疲软及国内股市、楼市等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涌入艺术品市场的大量资本到底对市场意味着什么?秋拍的萧瑟是否预示着市场拐点的来临?
春拍火暴秋拍萧瑟艺术品市场拐点端倪初现
自2009年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手卷突破单件拍品的“亿元”纪录后,明代《十八应真图卷》、宋代《局事帖》等纷纷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16件“亿元”艺术品的诞生,宣告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式进入“亿元时代”。
在财富效应的光环下,2011年艺术品春季拍场持续火暴,无论是中国近现代书画第一高价作品———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成交价4 .255亿元),还是中国古代书画第二高价作品———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成交价4.025亿元),件件破纪录作品的诞生,在彰显市场“吸金”大法的同时,也使人们对下半年艺术品市场的前景寄予厚望。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艺术品春拍市场共实现成交额428.42亿元,同比上涨112.71%。事实上,2010年全年的艺术品拍卖总额才只有396.96亿元。
然而,相比春拍的火暴,秋拍总体略显平淡,“先扬后抑”态势明显,打破了往年秋拍业绩好于春拍的惯例。无论是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还是中国嘉德、北京保利,都没能再续春拍的辉煌:香港苏富比秋拍虽然总成交逾32亿港元,但与春拍的34.9亿港元相比,略显逊色;2011年春拍中国嘉德单季成交额首次超过50亿元,但短短几个月后的秋拍却直线下降23%,仅为38.6亿元。雅昌艺术品市场监测中心负责人关予预计,2011年秋拍整体成交额不会超过400亿元。
对此,行内观点认为,受欧债危机等全球经济不明朗因素,以及政府持续收紧银根、社会资金流动性减弱,再加上今年艺术品市场不断爆出“赝品”、“假拍”等负面新闻影响,秋拍不如春拍理想也在预期之内。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分析认为,2011年秋拍市场整体呈现两大矛盾———“高估价预期和市场观望情绪的矛盾”“艺术品投资价值和升值能力的矛盾”。其一,在春拍行情利好下导致的秋拍拍品估价偏高,与持续的紧缩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资金压力,以及股市、楼市不景气造成的谨慎、观望情绪形成了鲜明矛盾。
其二,艺术品作为另类资产,投资价值已形成共识,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从2000年春季的6.64亿跃升至2011年春季的426亿元,这一“吸金”速度导致市场在还没能培育出足够且优质的收藏群体时,已渗入了太多的投资甚至投机元素。
“芷兰雅集”创始人杨玉峰认为,艺术品市场高歌猛进多年,却一直忽略对投资者的培育,整个市场目前都在透支利润,一定的调整势在必行。
不过,北京艺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蒋伟表示,目前社会投资需求依然庞大,资金并没有出现整体性紧张,不需对行业前景表现得过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