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靠的是什么?
快乐时光总觉得短暂,4天小长假眨眼就过去了。提起五一小长假印象最深的事,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挤!
“痛并快乐着”,是小长假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而上个月清明节小长假,全国出游人数是1.1亿人次。一个小长假出游人次破亿,这种情况在全球也只有中国吧?
痛和快乐,是一对矛盾。从这对矛盾里,可以看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可以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更可以看到中国市场内需旺盛、潜力巨大。
假日消费炙手可热,市场需求旺旺
这几天,朋友圈里晒美景、美食的人很多,晒路况、晒“人海”的也不少。隔着手机屏幕,就能感觉到国人消费力“爆棚”。
这个小长假,北京故宫前3天的票早就销售一空,每天的参观人数达到8万人,已经是“顶格”状态;成都的宽窄巷子,甭管是宽巷子还是窄巷子,统统都是摩肩接踵、水泄不通。五一这天,上万名游客夜爬华山,5小时的山路爬了整整10个小时,说好的山顶看日出,结果山顶还没到,太阳已经出来了……
高速路堵车、各地景点爆满,已经不算是新闻了,反倒是一个小视频意外走红,视频里的游客喊:“我后悔了,不想出来玩了,我想回家!”这句话引发了广大“游子”的共鸣,据说网友的留言已经超过4万条。
没有出游在家呆着的人,也不消停。刚刚传来消息,美国大片《复联4终局之战》,在中国内地票房11天狂揽38.24亿元,跻身最高票房第三。
《复联4》特别看重中国市场,为了让中国观众先睹为快,上映时间比国外提前了两天。“讨好”中国观众的结果,是赚得盆满钵满。
中国是个近14亿人的大市场,发展潜力大、内生动力足,每个人的消费需求背后,都蕴含着巨大商机。
市场需求旺盛,跟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关系,也跟百姓收入增加有关系。而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对提振国内消费,促进经济转型作用明显。
从去年10月到今年1月,我国个税改革分步推进,先是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然后是教育、医疗、房贷、赡养老人等专项支出可以抵税,月收入万元几乎不用缴个税了,这一下子就省了上千元。
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2个百分点。钱袋子渐鼓,消费才更有底气。
中国经济韧性好,抵御风浪能力强
就在五一小长假之前,东北又传来好消息:
一季度,辽宁经济增速6.1%,这个增速不仅好于去年同期5.1%,也好于去年全年5.7%。这是辽宁经济在经历多年下滑后,时隔5年经济增速重返合理区间。不容易啊!
长期在低位运行的黑龙江经济,首季实现“开门红”。一季度,全省经济同比增长5.3%,有效遏止了去年GDP逐季回落态势。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6.8%,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增长68.4%,外贸和投资形势也不错。
从全国来看,一季度经济运行平稳,不少指标是超预期的。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增速都有所加快。还有,外贸开局稳,财政收入处于合理区间,金融流动性合理充裕。
4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下调了0.2个百分点。但同时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了0.1个百分点,至6.3%。
也就是说,IMF对全球经济形势不乐观,但对中国经济相对乐观,这个表态意味深长。
这几年,全球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却相对平稳,经济增速的变化,也就是0.1或0.2个百分点。虽然正处于经济转型“爬坡过坎”阶段,但中国经济没有硬着陆,更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
这是因为,在全球经济的海洋中,中国经济是一艘大船,吨位重底盘低,行驶起来就比较平稳;再一个,中国经济转型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企业负担减轻,营商环境提升,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经济的稳定性。
实际上,中国经济在大海中航行,也遇到过不少风浪。比如,去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当时很多老百姓心里是慌的,不知道会造成多大影响。现在贸易摩擦一年多了,中国老百姓的心态反倒更加笃定,谈判该咋谈咋谈,日子该咋过咋过,最重要的是办好自己的事。
还有,社会上曾出现一些错误言论,否定、怀疑民营经济,扰乱了人们的思想。对此,中央出台了几套组合拳: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给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安心谋发展;完善制度举措,提振市场信心等。这些举措,既解决燃眉之急,同时又稳定社会预期,收到了明显效果。
去年,在全球190个经济体当中,中国营商环境排名从第78位上升到第46位,大幅跃升了32位,成为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开办企业”和“获得电力”两个领域,中国营商环境获得了显著改善;在办理施工许可证、登记财产、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和跨境贸易5个方面,中国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努力改善营商环境,但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一年内实施这么多项改革,对营商环境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提升。
事实证明,中国经济韧性好、回旋余地大,宏观调控的手段多,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中国经济就能行稳致远,迈向高质量发展。
12条对外开放新措施,意在激发金融市场活力
就在五一小长假期间,银保监会放出大招,宣布近期拟出台12条对外开放新措施,进一步扩大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丰富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
这12条新措施具体包括: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同时取消单家中资银行和单家外资银行对中资商业银行的持股比例上限;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入股在华外资保险公司;取消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审批,允许外资银行开业时即可经营人民币业务等。
这些新举措,是中国实施更大力度开放的重要内容。
早在去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宣布金融业要加大开放的力度,政策落实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
随后,中国按照国际标准,持续推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对外开放,扩大跨境投融资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安排。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得到国际市场的普遍肯定和认可。
麻辣姐看了一下,这12条新举措内容挺专业的,不是那么好懂。可能会有人担心,即将推出12条新措施,会对银行业保险业产生哪些影响?会不会对中国本土金融机构造成冲击?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他说,12条开放新措施,旨在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外商投资和经营环境,激发外资参与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活力。
比如,取消相关的外资股比限制,外资可以自由选择参股、合资或独资等方式在华经营,进一步促进中资和外资实行公平竞争。
再如,取消总资产等机构准入的数量型准入要求,更多运用审慎性条件综合评估申请人资质,可以吸引更多具备专业特色的优质外资机构进入,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主体,改善金融服务供给。
近年来,银保监会有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保险业,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保险机构数量已超过一半。五家境内外上市的大型商业银行,社会资本持股比例平均达到30%,有的超过40%。
也就说,目前国内金融业对民间资本已高度开放,本轮对外开放新措施,将显著提高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对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上述这番话,消除了不少人心中的疑惑。
其实,从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看,扩大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正面的。
在我国金融业中,保险业是开放最早、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中国在2001年“入世”时,对保险业开放做出了很多承诺。18年来,中国保险业不仅完全履行了入世时的承诺,还主动张开怀抱,“超条款”向世界开放市场。
当年,看到保险业开放力度这么大,很多人直呼“狼来了”,认为本土保险机构肯定会被 “辗轧”。现在回过头来看,“惨烈撕杀”并没有发生,本土保险机构在竞争中成长,中国保险市场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车险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开放带来进步。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对全球意味着更多的商机,对中国也是利好。
专题:五一劳动节·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