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遭“点名”后 中国信托业回归本色
(经济观察)频遭“点名”后 中国信托业回归本色
中新社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 王恩博)曾被监管层频繁“点名”的中国信托行业正逐渐回归其应有面貌。
面对近年来中国信托业,尤其房地产信托、通道业务过快增长带来的隐患,金融管理部门联手为其“刹车”。央行会同相关方面不断完善资管业务标准规制,全力以赴防范化解影子银行风险;银保监会亦对部分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增量过大的信托公司开展约谈警示。
在此背景下,信托业资产规模持续“瘦身”,结构调整亦稳步推进。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中国信托资产规模为21.9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较上季度末下降2.39%。其中,主动管理业务规模占比达到47%,较两年前提升17个百分点。
光大信托总裁闫桂军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表示,一系列迹象显示,中国信托业正逐步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回归集约化发展之路:一方面,行业脱虚向实趋势明显,投入实体经济资金明显上升;另一方面,去通道、降杠杆取得成效,各机构加大主动管理能力,支持国家经济发展。
如其所言,从统计数据中亦不难看出,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收缩部分主要是存在监管套利等风险的通道业务,而主动管理业务为主的信托公司受影响则相对较小。于是,主动转型、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在中国信托行业内正逐渐形成共识。
以光大信托为例,截至9月底,其助力民营经济的信托业务存量规模超过4500亿元,占全部信托存量规模七成以上。其中,中小微企业业务规模占比近九成。另据统计,光大信托今年约85%的新增业务均支持了工商企业、基础设施,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等业务。
事实上,作为中国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一支“轻骑兵”,信托在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民营、小微企业上确有其自身优势。
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补充,信托具备灵活、反应迅速、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等特点,可快速响应实体经济中长尾客户融资需求,高效服务实体企业,在补充传统金融薄弱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谈及未来信托如何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袁田指出,各公司可结合自身股东资源禀赋和行业资源经验,以专业化能力驱动金融服务。例如,信托公司可通过组建纾困基金开展投贷联动、股权投资等方式,探索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闫桂军则提及,信托业着眼新兴产业的同时,也要以创新方式服务传统产业。行业应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消费升级、住房金融、健康医疗、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发展,不断延伸金融服务范围,促使金融“血液”流到更深、更广的实体经济神经末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民营、小微企业客观上具有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特点,金融体系内部针对不同所有制融资主体确实存在区别对待现象。为此,官方年初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从机制上引导金融更好服务民营企业。
对此,闫桂军建议,在金融机构自身持续加大服务力度、回归本源的同时,有关方面可考虑建立监管容错或风险补偿分担机制,从而让各类金融主体发挥其自身优势,真正放下包袱,大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完)
经济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18日 15:20:42
- 2024年12月18日 10:03:30
- 2024年12月17日 09:33:57
- 2024年12月16日 13:22:33
- 2024年12月16日 08:34:50
- 2024年12月15日 20:13:20
- 2024年12月15日 20:09:20
- 2024年12月14日 18:11:09
- 2024年12月13日 13:24:02
- 2024年12月13日 1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