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市场化改革
(经济观察)中国学者: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市场化改革
中新社北京9月5日电 (记者 赵建华)中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受到高度关注。5日在北京举行的2020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财政、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分析,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加快市场化改革。
此次论坛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分析,国内循环和与国际循环没有完全打通。内销、外贸的循环系统并不相同。外贸出口转内销,既没有销售渠道、销售网络,也没有品牌。内外循环不畅,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外资企业是双循环的结合部、推进双循环的枢纽。只要外资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中国的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性就会提高,内外循环会更加畅通。
此外,中国的原创技术、底层技术供给不足,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很大。产业链总体上还处于中低端,核心零部件装备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差距。王一鸣认为,深化改革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招。其中包括,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适应性;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深化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制度改革畅通城乡循环;深入分配制度改革释放内需潜力。
同时,要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双循环。王一鸣认为,打通内外循环,首先要在自贸区、自贸港实现突破,然后扩散到全国。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从就业入手,提升就业质量,提高就业的充分性、稳定性、平等性,形成有效的循环。这样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此次论坛上,中国证券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安青松表示,在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开放是对内放松管制、对外放开限制的更高水平开放,以健全具有更高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现代金融体系为目标。证券业应当发挥好投资银行促进“双循环”的作用,支持中资券商融入国际循环发展,支持外资券商融入国内循环发展。
安青松建议,支持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逐步放宽具备相应能力的证券公司直接参与国内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的限制。放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适当放宽证券公司境外发债在额度、结汇等方面的要求;允许境内证券公司利用更多手段管理跨境资金。支持证券公司开展海外并购,加快国际市场布局等。(完)
经济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1日 15:29:52
- 2024年11月21日 09:54:06
- 2024年11月21日 09:32:01
- 2024年11月21日 09:15:00
- 2024年11月20日 13:55:29
- 2024年11月20日 13:33:17
- 2024年11月20日 11:46:55
- 2024年11月18日 15:55:51
- 2024年11月18日 12:40:42
- 2024年11月18日 11: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