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针灸获认可 中药“国际身份”困局有待突破

2010年12月10日 16: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最近,中医针灸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被正式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出,针灸界乃至整个中医界无不感到欢欣鼓舞。在人们看来,针灸申遗成功说明这一治疗手段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有利于进一步确定针灸医学乃至中医药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就在这时,“中药在欧洲面临生死劫”的说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国际身份”须在4个月内解决

  危机来自欧盟于2004年颁布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该指令规定,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所有植物药必须按照这一新法规注册,得到上市许可后才能继续销售。同时,该指令规定了7年的过渡期,最后期限是2011年3月31日。问题是,在欧洲市场,中药一直定位为保健品或食品,目前还没有一种中药以传统草药身份在欧盟成功注册。

  这意味着,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中药必须以本来的药品面目进入欧盟市场。否则,在欧洲行医的中医将面临有医无药的尴尬境地,中药店铺甚至只能转至“地下”经营。这令业内人士倍感焦急。

  根据欧盟有关规定,此次注册的部分中药如果“在申请日之前至少已有30年的药用历史,其中包括在欧盟内至少已有15年的使用历史”,就不用提供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的细节和相关文件。症结在于,即便是一些老牌的中药店,也拿不出相关证明文件——中药传入欧洲虽已有300多年,但是绝大部分中药从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在欧洲多国使用。而且,在2004年以前,中药出口欧盟各国的海关记录并非药品。

  在欧洲“买中药像做贼”

  常年居住在法国的宋楠告诉记者,巴黎中国城内有几家中药店,但是买中药的经历“让人觉得像做贼”。他说,现在中药店面的位置都非常隐蔽,店主更是不见面不谈药。原因是中药作为药品在法国尚未得到认可,只能进行“地下买卖”。据说这些为数不多的中药店还互相揭发,结果被法国警方陆续查封,导致卖中药的店铺越来越少。

  在比利时工作的中国人梁天说,他有一位朋友是中医,但是事业起步比较困难,一开始甚至不敢让病人去家里看病,怕邻居生疑。梁先生说自己“每次回国都想带些调理身体的中药,但在过海关时往往通行不得”。记者告知他中医针灸申遗成功的事实后,他十分兴奋地说:“但愿针灸争取到的荣誉能在欧洲为中药打开路子。”

  在德国留学的小宋告诉记者,最近,德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对中药面临困境一事也有报道。在德国境内18个地区发行的巴伐利亚地方报纸《周报》评论道:“如果至此以后服用中药的人都被视为吸毒者,那这样的禁令就太荒谬了。”但是,由于对中药的不了解及一些媒体的负面报道,确实有德国人甚至把中医当成“巫师”而非医师看待。她说:“对许多德国老人来说,中医似乎成了不科学的代名词。中国中医研究院改名成为中医科学院,是有战略眼光的。”

  全球市场早已狼烟四起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出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40亿人用中草药治病,预测今后全球中药销售额将高达2000亿到300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市场,没道理不吸引众多企业加入争抢行列。

  目前,全世界有17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将《针灸全书》译成英文的美籍华裔知名学者张绪通透露,美国在中药研发和市场战略的研究上不惜重金,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每年投入中药专项研究的经费就高达2亿美元左右。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国也摩拳擦掌,把中药当做一种战略性产业来发展。

  此外,日本一直在试图把以中医药为基础的“汉方医学”改称为“东洋医学”,这种改头换面的办法已经让日本中药业获利颇丰。例如日本一家中药企业将中国的“六神丸”改制成“救心丹”,年销售额高达1亿多美元。可以说,全球中药市场目前已经到了狼烟四起的地步。

  当务之急是找到突破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一些西方企业早已看到中药的利润空间,把有关问题当成商战看待。“一些外国制药企业除了从中国进口廉价的中药原料,在中国投资设厂制造本土化的‘洋中药’,还纷纷在中国和世界多国抢注中药专利。而中国的中药,却因为不符合外国的‘游戏规则’而难以确立‘国际身份’。说白了,这是一种技术上的贸易壁垒。这可不是一种简单的阴谋论。”

  也有业内人士对此持乐观态度:如果中国中药企业此次应对成功,将有利于扩大欧洲中药市场,规范目前分散零乱的欧洲中药市场,实现优胜劣汰,保证中药质量,提高中药的声誉,是中药在欧洲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难得机会。而且,国外也不乏一些友好人士。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中医药与古希腊医学、古埃及医学、印度医学等均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属于这些国家,更属于世界各国人民。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认为,与其把欧盟有关规定看成“大限”,不如将其视为一个机会。他指出,这个规定实际上为中药以治疗药品身份进入欧盟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中药进入欧洲主流市场和销售渠道提供了可能。当务之急还是要抓住宝贵的过渡期,使所销售的中药尽量符合欧盟的质量、安全和疗效标准。

  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市场,药品市场也是一样。面对欧盟有关规定,中国的中医药企业与其彷徨无措,不如联合起来,分摊成本、共同完成注册,推动中药走出国门。在过渡期还没有结束的当下,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战术,充分运用国际规则、法律手段与相关国家谈判,为中药进入欧盟提供有利条件,找到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突破口。本报记者  叶 飞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