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明代卫所设置对土司发展影响深远

2010年12月21日 16: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者:杨天波 

    访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副院长罗维庆

  《中国社会科学报》:明朝是土家族土司发展最强盛时期,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明代土家族土司的概况。

  罗维庆:土家族地区是明朝最早设立土司建置的地区。朱元璋称吴王后不久就对土家族土司实行了招抚政策,元朝委任的土家族土司纷纷投奔归附。明朝的土司建置较好地解决了湖广行省西部的安定问题,为吴政权的稳固及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报》:明朝土家族土司的武装力量很强大,但明王朝对其防控也极为严密,那么它在土司辖境外是如何广范设置卫所的?

  罗维庆:湖广行省是朱元璋最早设立卫所的地区之一。就土家族周边地区而言,至正二十四年(1364)即建有荆州卫、辰州卫、澧州守御千户所;至正二十六年(1366)建有常德卫;洪武元年(1368)建有沅州卫等,但这些卫所均没有深入腹地。当明王朝正式建立并日渐稳固后,卫所设置即向土家族居住的武陵山纵深地区推进。

  洪武元年,设崇山卫,崇山是凤凰、吉首与花垣三县交界处的最高峰,即今腊尔山北部,明初属保靖宣慰司辖地,崇山卫以此山命名,现行政区划属湖南花垣县吉卫镇。洪武二年,“以永顺宣慰司羊峰地置羊山卫”。羊峰山位于今湖南永顺县松柏乡境内,为永顺境内最高峰,羊山卫因此山而得名。两卫初设时的位置均位于辖境内最高峰,其本意是为控制战略制高点,但后因山险路远,粮运不易而被迫后撤。崇山卫撤至夜郎坪,即今湖南吉首市,改名为镇溪千户所。羊山卫先撤于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后坪镇武口村,改名为大庸卫,后又撤于今张家界市区,再改名为永定卫。洪武二十三年,在平定夏得忠叛乱之后,在距永定卫仅一百余里之处又设立了九溪卫,九溪位于湖广通蜀黔的交通要道处,即今湖南慈利县江垭镇,卫因九条溪河汇聚于此得名。

  《中国社会科学报》:卫所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土司势力的扩张。请问它还产生了哪些影响?

  罗维庆:卫所在土家族地区的设立,不仅有效地稳固了明朝初年对武陵山区的控制,保证了澧水、沅水等战略运输线的通畅。同时对土家族土司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卫所的“旗”成为了土司基层政权组织的名称。“旗”是明代卫所最基本的单位,10人为一小旗,10旗为一总旗,2总旗为一百户所,10百户所为一千户所,10千户所为一卫。土家族土司的最基本的政权组织即称为“旗”,凡辖区内土民,均编入旗内。不论旗长名称、对旗内土民的管辖及征调等,都与卫所管理方式相同。

  第二,人口构成发生显著变化。以酉水千户所为例,该所建立之初,以土官为千户,以土军守之,夏得忠叛乱平定后,九溪卫左所千户李樵换防,以官垛军取代了土军,其后,又调九溪卫前所戍守,军伍变换频繁,外籍人口大量进入,该所治日后发展成为桑植县城。

  第三,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明正统八年在永定卫、九溪卫开设卫学,其办学目的及成绩在《九溪卫志》卷4中记载十分明确:“盖荆楚之地,苗蛮徭獠所丛聚,威之以武,又必绥之以文,使革心而向化也。”学校的教化竟然使土家族地区原“性野而多悍,习朴而少华,狡犷难训,历朝以不治治之”的风习,一改呈现为“亦知谈理道,习攻文辞,耻奔竞,彬彬可观”。直接导致了土家族地区文化教育远远高于同一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

  第四,风俗习惯的影响与改变。由于卫所军士、亲属及同乡均来自同一故乡,在异族包围的守戍地亦居住集中,故而来源地的文化得以在他乡异域中保存下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据说土家族的“赶年”习俗是因明朝征土家族土兵抗倭,土兵为了按时赶赴东南沿海,便提前一天过年出发而得名,但根据您对明代卫所的研究,并非如此。您能否对此做一详细解答?

  罗维庆:“赶年”是因土家族过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而得名。其实,这种习俗并不是因抗倭而形成的,因从土家族生活地区前往东南沿海需一个多月时间,并不在乎提前一天。而是土兵当时实际上已与卫所军队一样,每年需要轮番戍边,即明代班军制度中所谓的“边班”。土兵当时轮班戍守的是湘黔边境的“边墙”,即今天的南长城。戍守一年一轮换,轮换时间为每年初始第一天。为不致影响轮换,路程稍远的土兵只能提前一天过年,以腾出一天时间赶至值班地点。而路程稍近的并不需要提前一天,而是一大早过年。所以,今天土家族的“赶年”提前一天过年,或在过年当天早晨4至5点钟吃年饭的,均是因卫所的“边班”制度造成的,久之,竟至成为土家族具有标志性的节日习俗。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