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郑渊洁修成“著名作家”:“皮皮鲁”三十而立

2011年02月17日 15: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  中新社发 方也广德 摄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郑渊洁30年修得“著名”级

  郑亚旗填表格。父亲:郑渊洁。职业:无业。业务员摇摇头,果断将其改为“作家”,不对,“著名作家”。

  郑渊洁爱说,只有读者才有资格给作家评等级。他用30多年的时间,为自己争取到了“著名”级。

  本刊记者/张蕾

  1

  “皮皮鲁、鲁西西你们好!祝贺你们俩今天过生日。虽然你们已经30岁了,可是在我心里,你们还是跟我一样大。我的爸爸妈妈是读着你们的故事长大的,我现在也读你们的故事。通过看你们的故事,我喜欢上了阅读,我们班上的同学也都在看《皮皮鲁总动员》,你们俩的朋友真多!祝你们生日快乐,永远开心!”

  10岁的吕海英穿着红呢格子裙,昂着头,在舞台上骄傲地背诵着她写给皮皮鲁鲁西西的生日贺词。她的左右两边是一男一女两位大人。右手边是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月亮姐姐”;左手边是一光头男,无框眼镜,着西服但没打领带——尽管如此,台下的观众还是觉得光头男的一身正式装束看着有点别扭,他走起路来微有驼背,尽管10年前开始剃光头,但两鬓生出的白发茬子还是多多少少出卖了他的年龄。大概是笨拙挪步的样子,让人觉察出他断不是个玲珑的人,但他的起身和被介绍总是受到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他说话并不行云流水,有时带点(可能是故意的)结巴,有时(可能是故意的)用错贬褒词,总是赢得全场最会意的笑声。

  月亮姐姐指着那个光头问吕海英:“第一次见到他的样子跟你读他书的时候想象的一样吗?”

  小姑娘说:“就是好像很惊讶……”

  月亮姐姐:“就是长相有点儿意外呗?”

  吕海英:“真的不知道(那个长相)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东西!”

  哄堂大笑。

  这天是2011年2月10日,北京下了今冬第一场雪。满满一大礼堂的人,为中国童话史上的两个著名虚拟人物庆生。这些人里,有70多岁的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前署长,也有刚刚能写写画画还不懂得守纪律、在现场吱哇乱叫的娃娃;有动漫画家,也有流行歌手;有山东人、山西人、江西人、东北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共同身份就是“读者”,他们都是为他而来,这个光头快要56岁的郑渊洁。

  2

  这是30年前种下的种子。

  1981年1月底,25岁的郑渊洁从北京赶回太原与父母团聚过春节,此时的他职业有些尴尬。本来,他的正式工作关系在一家工厂,工作内容是开关水泵,“全部工作量是上班时按一下电钮,下班时再按一下,除此之外只需一个人坐在工作室呆着”,在这样闲散的环境中,文学青年郑渊洁坚持“不务正业”上班写作。他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被借调到《儿童文学》编辑部当编辑,开始摆脱工人身份。但在1981年回家探亲之时,小学学历可实际上只念到4年级的郑渊洁依然还是个正式工人、编外编辑,一时间还没看到转型的希望。

  还好,此时的他并不算着急,对于创作本身的热情更高涨些。他决定利用这次假期写一部中篇童话——童话是他决定走上以写作谋生道路以来,尝试得比较得心应手的体裁。此前他创作过小说、歌词、科幻甚至漫画——郑称之为“文学的远亲”。 如果童话再不灵,接下去他就打算写相声了。

  大年初六即2月10日这天,串门拜年的人潮终于退却,郑家也清净下来,郑渊洁铺开纸,按照事先的预想,“写一部专门给男孩子看的童话,主角是男孩子,其性格顽皮,爱恶作剧,但本性善良,有同情心”。第一项是给男主角起名字,“我认为童话人物的名字应该与生活中的人的名字有所区别,应该有滑稽的成分,同时很容易被读者记住。由于他是中国孩子,他的姓氏必须是中国姓氏”。出身军人家庭、当空军地勤修过5年多歼击机的郑渊洁想到大陆有位将军叫皮定均,觉得“皮”姓合适。大约在上午11点时,“皮皮鲁”这个名字被敲定,为几代人的童话埋下了一颗饱满的种子。

  出生于70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家杨鹏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读郑渊洁童话,他对皮皮鲁近乎痴迷。在生活艰难时,杨鹏会梦见自己化身皮皮鲁,跟骑着摩托车前来解救他的郑渊洁一起历险。走出大学后,杨鹏在职业选择上也步了童年偶像的后尘。

  杨鹏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被小混混“打劫”连环画的历险:“有一天路上,一个刘姓小混混截住我要一本连环画。我问:‘你凭什么抢?’他说:‘我有个哥哥,叫解放军。’我愣住,我是家族老大,没有哥哥,但我反应很快,说‘我也有个哥哥,叫皮皮鲁。’小混混愣住了,觉得这个名字又奇怪又生猛,不知道来头有多大,就把我放了,以后也没有招惹我。一个幻想人物非常神奇地救了我。”

  皮皮鲁风行起来。他给中国校园里的“差生”带去了重新估量自身价值的自信,也给“好学生”开启了一道不一样的人生之门。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孩子们看来,“没有人不知道皮皮鲁”是个不需要论证的事实,甚至在当时的一些场合,介绍“郑渊洁”时,对方很茫然,但一提起皮皮鲁,陌生的人群便会立刻转变态度,对郑表示出反差极大的热情。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