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台湾艺术家刘国松:将吴冠中介绍到台湾(组图)

2011年03月22日 10:5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孔雀池》

《阿里扎达士林》

  ■ 人物档案

  刘国松 1932年生于安徽,1949年定居台湾。14岁在武昌读初中时开始学画,20岁转习西画。1956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并于同年创立五月画会。1968年成立中国水墨画学会,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迄今。刘国松在中国画的技法、工具和纸张上进行了非常多的创新,他所研究的“拓墨法”独树一帜,并自创了“刘国松纸”。而其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更是在当时的文化界掀起轩然大波。

  台湾艺术家刘国松一直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在美术界中,他又与吴冠中并称为现代水墨双杰。昨日,“刘国松创作大展——八十回眸”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观众可以从其150余件代表作中一窥刘国松对中国画的创新,而这也是刘国松迄今最大规模的个人展览。据悉,该展览将于4月3日结束。昨日的开幕式上,刘国松还把其最具代表性的十件作品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收藏。

  现存最早作品亮相

  今年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刘国松是台湾现代中国画的探索者。1983年春节,刘国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在大陆的首次个人画展,时隔近30年,刘国松最大规模个人展又走进了中国美术馆。

  本次展览策展人朱虹子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展出了刘国松自1949年至2011年间创作的150余件代表作。由于刘国松的画作被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为了完整呈现刘国松从艺以来的创作全貌,主办方专门从各大艺术机构借出藏品,其中还包括刘国松现存最早的一件作品《妈妈您在哪里》。

  据介绍,《妈妈您在哪里》是刘国松1949年刚到台湾后不久所画的一张水彩画,在小小的明信片背面画着一个哭泣的男孩,表达了对海峡对岸母亲的思念之情。

  录像透露创作秘笈

  展览现场,观众可以从展览“气”、“空”、“境”、“美” 四个部分中一窥刘国松对中国画进行的创新。在其颇具代表性的“太空画”“西藏系列”“九寨沟系列”等多个系列的创作中,刘国松展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毛笔的摒弃,而使用“制作”取代“写”的方式进行中国画创作。

  除了展出作品,刘国松还在展厅同期放映的录像中,全盘透露了他“制作”这些中国画的过程。其中,刘国松的“水拓技法”,是将墨或颜色滴入水中,取其水面漂浮游散的效果以纸吸附。此后,刘国松应着画纸上偶得的水痕墨迹,捕捉随之激发的创作灵感。对于自己将独家秘笈的公开化,刘国松告诉记者,他在教课时也是这样全盘告诉学生,他就是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对中国画的创新之路上。

  ■ 画家小故事

  “浪子回头”倡导现代中国水墨

  在上世纪60年代,有感于中国绘画界一味追随模仿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与画风,刘国松在创作上开始转向中国画的创作,从事水墨的革新,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对此,诗人余光中撰文称之为“浪子回头”。而刘国松也在当时提出一个至今仍有价值的口号:“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

  将吴冠中介绍到台湾

  1981年,刘国松应中国画研究院的邀请,到北京参加该院的成立大会并参展,借此机会结识了李可染、刘海粟、陆俨少、黄胄、程十发、叶浅予、吴冠中等画家。在北京第一场演讲后,吴冠中就上来握着刘国松的手说:“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因为那时大陆的艺术家们也一直为中国画的出路而困惑,在做努力。此后两人便以画结友。

  此后,刘国松在中国画创新领域出名了,作品被世界级各大博物馆收藏。一家台湾文艺类杂志希望刘国松能撰写一些大陆艺术家的随笔,刘国松一开始便表达要写吴冠中,“结果那杂志希望我写李可染,但我对李可染不熟啊”,刘国松告诉记者,杂志给出的理由是,大家对吴冠中还不了解,他就说:“那我介绍后,你们就知道吴冠中了。”

  1983年在大陆办展影响大

  1983年,中国美术馆为台湾画家刘国松举办了其在大陆的第一个个展,当时展览反响非常大。随后,这个展览又先后在南京、哈尔滨等地进行巡展,当时展出的作品和刘国松的观念影响非常大。对于当时的中国美术界而言,刘国松无疑为国画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吴冠中等画家都对他的观念表达了支持。而他对水墨画的革新观念,也一直影响至谷文达等人。2007年4月26日,故宫曾经举办过一次刘国松的画展,当时的这个展览是故宫首次举办台湾画家的个展。

  为画水墨造“刘国松纸”

  刘国松在中国画的技法、工具和纸张上进行了非常多的创造,最为独特的就是他自己创立的“刘国松纸”。刘国松为了寻找更适合表现现代水墨题材的纸张,他跑遍了台北的纸厂,甚至还在卫生纸上画过画。据介绍,最终,他找到了一种糊灯笼的棉纸,于是根据这种棉纸创造了“刘国松纸”。所谓“刘国松纸”就是在棉纸上先糊上一层纸筋,然后在上面作画,画后将纸筋撕掉,形成了刘国松所谓的“抽筋剥皮皴”法,此后他的不少作品都是用这种方法创作。 

  本报记者李健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