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将文物赠博物馆
“现在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了。”看着屋子里摆的满满当当的文物,王艳松有些无奈地自言自语说。他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儿子以后,家里的开支又多了一些,“经常知道有文物出土,想买下来,却力不从心。”为此,他萌生了准备把这些文物捐赠给博物馆的想法。
王艳松说,“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南宋淳熙年间古建筑上的大石鼓,上面雕刻着很多人物画,相当漂亮,我就想办法要把它保护起来,但没有成功。后来再一打听,这个东西已经被人倒卖出去了,我觉得非常可惜。”他说,“这些东西属于地域性文化遗产,一旦被倒卖出去,对地域人文历史文化遗产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十多年间,王艳松一直在积极地为保护民间文物而四处奔波。如今,生活的压力和年龄的增加,让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努力的卑微。“我跟平原县文化局的领导说过,县里如果搞博物馆,我就把这些东西全部无偿地捐出来。我最崇拜的人是冯骥才,他搞了一个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他是我的榜样,我的楷模。”
小村农民成
“考古专家”
临走时,王艳松邀请记者参观一下自己的村子。路上,王艳松便很“专业”的向记者介绍起来。“我们村子不小,以前可能是城郭要塞,所以附近的文物有很多,也正因如此,我才得以收集到了诸多出土的文物。”
据王艳松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王汉村东南部,曾经出土了一个汉代贵族墓葬。他告诉记者,王汉村离平原县城约有七八公里,离王凤楼镇马务腰村也有八公里左右。西汉初年,高祖皇帝曾在马务腰村设立安德县,直到隋朝初年,安德县才迁到现在的陵县境内。据传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地方也距此不远。或许是地理位置使王汉村从汉代开始一度成为一个重要的贵族聚居地吧。
“清朝末年的时候,这个村外还建有围墙,现在围墙外的壕沟还在呢。”王艳松说。在村庄东西两侧,王艳松带记者察看了他所说的“村外围墙下的壕沟”。围墙现已荡然无存,壕沟仅能隐约看出来。“它把汉墓和村居分割开来,俨然是护城河的样子。那些围墙就是古城墙。”
记者了解到,正因为对文物的执着和钻研,只有初中文化的王艳松如今已被平原县历史文化研究会聘任为研究员。王艳松说,“现在城乡改造进度很快,对一些民间文化遗产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积极地保护这些文物非常重要。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民间文物保护,这个仅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