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志飞在老秤店门口设置了一杆能称人的大杆秤并取名“秤心如意”,希望引起更多人对手工杆秤的兴趣。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摄
文志飞展示一杆称重精确度达0.01克的微型秤。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摄
文志飞在老秤店内清洁一杆能称200公斤的大秤。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摄
杆秤也叫手提秤,作为民间日用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磅秤的出现,让杆秤退出了生产领域;后来电子秤的出现又让杆秤在生活领域渐渐销声匿迹。长沙百年老街太平街有家老秤店,老板就是被大家称为“长沙城最后一个制秤人”的文志飞。
今年60岁的文志飞,13岁跟着父亲学习制秤手艺,16岁就自立门户挑着担子叫卖乡间。23岁时,文志飞来长沙谋生,很快以精湛的手艺在太平街立足。40多年时间里,他制作了13万多杆秤,成为长沙城颇有名气的手艺人。
记者踏进文志飞这家很不起眼的小店时,只见老人鼻梁上架着眼镜,正在埋头给一杆杆秤镶铜星。老人手里拿着一把刀和一段细铜丝,先将铜丝插入秤星孔,然后用刀将铜丝割断,在秤杆上敲打两三下,不多一会儿,一颗颗闪着暗光的铜星就镶在了秤杆上。老人告诉记者,传统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杂,有100多道工序。现在由于材料大多已可机制,所以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但一般仍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
对于现今电子秤大行其道,杆秤渐渐隐退的现状,文志飞老人对此并不觉得遗憾。他说,当年他刚到太平街时,这里还有四家手工制秤的店铺,可如今只剩他一家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手工制秤的工序非常复杂,利润也很低,为了维持经营,他的店里也卖起了电子秤。相比之下,没人愿意学习制作杆秤的手艺更让他担心。老人有个愿望,他希望能把这门老手艺传给后人,将传统老手艺继承下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