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读懂梁思成
上周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清华大学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和研讨会,并在校园内揭幕一尊梁思成铜像。纪念梁思成,不能不让人想到北京城,从这个意义来说,一尊铜像既是对梁思成的最好纪念,但实际上又远远不够。
2011年,注定同建筑择不开牵挂的年份。房地产的喧嚣与调控,二三线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超大城市地带跨区域发展,闪不开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演进,在步入当年林徽因先生所指的无以寄托对中国灿烂建筑文化追思的这个时间点上,建筑界迎来了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祭。梁思成,这个名字,已经被时代镌刻在了中国建筑、特别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城市的一砖一瓦一柱一梁之内。在北京,你抬手打辆行驶而来的出租车,你问司机,知道梁思成吗?十有八九司机会说:啊,是那位特别想保护老北京城可没能成功的建筑大师吗?此情戚戚!
1952年的“梁陈方案”,体现他们所具备的热爱城市、了解城市的感情,以及准确把握北京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的专业素质。尽管,在当时的特定社会状态下,他们没有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只是到了近年,北京在城市交通、空间形象、文物保护等方面所显现出来的种种现实问题,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了当年梁思成先生所提建议的历史意义。
北京的古都格局如今已现零落。看看,重建的永定门城楼、前门的大街和牌楼,以及即将易位建设的地安门等等,一处处地道的、被当成了“恢复古都风貌”、“保存城市记忆”的表白道具。这样一些只言片语式的仿古建筑,之于“文物环境”的空间形象又有多大、多真实的意义呢?事实上,比那些如同吉光片羽般的北总布胡同24号院或者清华园新林院8号等的存废更为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在城市建设和文化保护上我们所应有的理智与清醒,就像梁思成当年之所以尽力研究中国古建筑,就是为了尊重历史,从而找寻出一条史脉相传的中国建筑与城市建设的现代之路。
在梁先生诞辰110周年之时,与梁思成先生靠近的与不靠近的、沾亲带故的或者背道而驰的,都在回顾着梁先生。人们为怀念、为未来、为现在的种种、甚至为自己而纪念着。虔诚的或不太虔诚的,功利的或者不功利的,都似乎成为了一种庄重的学术化仪式。
如果把梁思成先生当作一个神祇而放上圣坛,把“梁先生”树立成一个专有的名词,并在其前的道场和香案上不断添续膏火,总有将纪念碑定制成垫脚石之嫌,而那样的虔诚与感念似乎也很有些变味,也有悖于梁先生的谦逊和正直的人品。真的纪念。实在不如作些踏实而默默然的学术修行更能慰籍先生。
梁先生不应是神,在他的学术思想中是绝没有这种僵化的定式和偶像。他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强的激情———鞭策青年学生不断创新的激情。他在创办清华建筑系的过程中,能够延揽各方贤达,发现和褒掖真有才学的学者,并且完全不存出身和门派的观念。即便在文革中,梁思成先生也始终善意配合当时的监督者的检查工作。
历史是有记忆的。只是越来越少的人能够平心静气地做一点哪怕很是粗略地历史文献浏览。如果,我们依旧将梁先生只当作学术的先辈,捡拾起已被丢弃了的谦虚、博学、严谨和诚信,以科学的原则律己、以人性的精神育人,向后学们传递真诚的信念、端直的价值观,教会前辈们对科学精神和诚实的追求,也许,我们就会对梁思成先生给予我们的思想与精神财富认识得更加准确。也许,那个在旌旗飒飒中渐行渐远的智者,将会以更真实的传承启迪着我们去建设更新更美更未来的城市。
□实建(北京 建筑学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