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屡演不付款闹剧,中国买家遭遇诚信危机——
天价竞拍:赢得惊叹失却敬佩
2011年春季艺术品拍卖即将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拉开帷幕。欲知新一轮艺拍行情,看看各大拍卖公司征集而来的拍品规格便可略窥一二。由苏州过云楼旧藏并收入《过云楼书画续记》的“元四家”之王蒙《稚川移居图》即将亮相北京保利2011春拍,高达2亿元的拍前估价惹来遐想纷纷。要知道,去年以4.3亿元开启中国艺术品“亿元时代”的黄庭坚书法《砥柱铭》,拍前估价也不过8000万元而已。
不想近日海外多家媒体披露了的一则消息却为近年来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火热势头浇了一盆冷水:去年11月在英国以5.5亿元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的那只乾隆瓷瓶一直未付款。疯狂的拍卖成交金额背后,诚信危机仿若一个巨大的黑洞,随时可能吞噬眼前的美好。
拍而不付酿笑话
去年11月11日,英国班布里奇拍卖行接受私人遗产小拍,一只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被一干中国人哄抬到5160万英镑(约合5.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可惜,这桩令人亢奋的大生意竟然在几个月后跑了单。自今年2月起至今,英国《金融时报》、英国《每日邮报》、美国彭博社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拍下天价花瓶的买家未付款,花瓶仍在库中保管,并面临着二次上拍的命运。
“好大一个笑话!”“让他们留个坏名声去!”……这是记者在海外网站上看到人们对这则报道给出的评价。竞拍而不付款,天价瓷瓶的遭遇也不是第一次,类似事件对中国买家在国际拍卖场上的形象落下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诚信危机怎么解
“中国买家是到了反思的时候了!屡见不鲜的阔绰出手背后,有多少理性的成分,又有多少争面子的冲动?”上海书画院前院长、艺术家江宏感叹。
回放天价瓷瓶的竞买过程,看得人瞠目结舌:“一时间房间挤满了几百人,绝大部分是华人,不少人是‘打飞的’赶过来的。其间,拍卖槌被拍卖师敲碎,委托人之一曾一度因休克被抬出拍卖现场。”世界对于中国买家更近一些的印象来自3月下旬苏富比拍卖行在纽约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一件估价仅为800-1000美元的民国仿乾隆粉彩瓶最终以1800.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8亿元)成交,成交价是估价的22500倍。
收藏家马未都在博客中描述:“拍卖现场挤满了热情奔放的中国人,所有委托竞拍的电话线都占上了,能抢上一部现场电话都算幸福。拍卖一开始,加价都以百万美元计,大呼小叫,老外们马上没了声响,只剩下中国人英勇奋战。”“鲁莽”、“不差钱”、“匪夷所思”……近年来这些词汇怎么成了某些中国买家的代名词?
“海外拍卖场上但凡出现中国艺术品,价格都像坐上火箭般一路狂飙,但事实上,很多拍品根本值不了这个价。于是,当买家事后感觉拍得贵了,索性一走了之,不付账就是。”江宏告诉记者。
江宏解释道,这种出尔反尔的过家家心态或许来自海外拍卖的“零风险”,支撑交易的不是保证金,而是信用。“中国买家在海外拍场上赢得了惊叹,却丢失了敬佩!他们自以为钻了空子,保住了真金白银,诚信危机却在制造一个更大的黑洞。”
据了解,在国外,商业诚信是普遍共识,作用举足轻重,一套行之有效的“黑名单”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买家一旦违约,个人的诚信将受到怀疑,由此波及的可能是你全部的事业和生活。一家国际大拍卖行就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一位买家竞得一件艺术品后因经济问题无法按时付款,最后连保险、银行等都拒绝为他提供服务,导致此人自杀身亡。
在江宏看来,艺拍时的竞价应该理性,对拍品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价位心中也要有一杆秤,否则不是成了冤大头,就是以损害诚信作为代价。
本报记者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