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入围作品印象记
茅盾文学奖正在公示参评名单,熟脸不少,陌生人更多。而诸如网络文学的边缘地位,作者队伍的纷繁身份,都成了一时的话题。不过作为文学奖,最后的指向,毕竟还是作品。公众对茅奖的期待,也正是如此。
假如小说这事儿,归根结底是“人在写,人在看”的话,那么中国的文学评奖,就是“人在评,天在看”了。虽然一再改革或号称改革,声明要把奖评得公开透明一点,但各类评奖的过程却往往小道消息齐飞,评奖的结果也总是喜的喜,骂的骂,圈儿里颇热闹。
但如今,文章早已不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未见得会有多少局外人关心。公开透明?政府账目和国企利润还没都公开透明呢,区区一个文学奖,谁有心思惦记!就茅盾文学奖而言,能够评出一些过得去的作品,帮助爱看书的人挑选几本有点意思的书,也就算对得起读者了。
本着这个“最低要求”,学习一下最近公布的“180部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目录”,觉得倒也不太离谱。虽然也有莫名其妙的作品,也有诸如企业家之类非专业人士的写作,但基本的阵容也称得上齐整:刘震云、毕飞宇、张炜这些老腕儿赫然在榜;《苍黄》、《金山》、《成长》这些近年来叫好的作品也没落下。有能力的作家、有质量的作品占到一定比例,即使按照“平衡调剂”的原则让个别平庸之作跃了龙门,但最终能选出几部在业内和读者中间都有口碑的好作品,也是可以想见的。
至于有人质疑《盗墓笔记》之类的作品为什么没有入围,作协官员的解释是“没写完,还有续集”。但从文学内容的角度来考虑,不能入围也是好事吧,或者说入了围也最好别评上,否则又该丢人了——须知这是茅盾文学奖,不是张恨水文学奖,不是还珠楼主文学奖,更不是金庸文学奖。茅盾是谁?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学奖,就算不那么伟大,好歹也得有点儿现实主义的意思吧。这里倒没有看不起网络文学或类型文学的意思,只是基督的归基督,恺撒的归恺撒,张麻子家的狗别到李寡妇盆儿里找食吃,各得其所才是正经。
最后,还得说说公信力的问题。对于文学奖来说,公信力应该体现在哪个方面呢?个人以为,和什么评委、程序都不相干。公信公信,公众的信任,如果一部作品能够因为获奖而成为同类品种中的畅销书,那么这个奖就是有公信力的。茅盾文学奖即使千人质疑万人指责,但从《白鹿原》到《长恨歌》,哪一部不是靠读者的信任而确立了价值的呢?可以说,茅盾文学奖几乎是传统文学最大、也是最后一块金字招牌了,它最好不要变成人情的游戏、资本的游戏、娱乐的游戏。
□穆风(北京 作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