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儿歌创作难在哪里?现代社会让儿童越来越成人化

2011年05月25日 19:5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儿歌创作,难在哪里?

  李 成 

  我国拥有2亿多少年儿童,为他们奉献优秀的少儿歌曲,馈赠高品位的精神食粮,是广大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近年来,优秀少儿歌曲作品匮乏已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笔者注意到,近些年,很多音乐界有识之士都在呼吁要重视少儿歌曲创作,但收效甚微。缺少对形成这一现状的深层次原因的思考和行之有效的对策是症结之一。

  儿童歌曲的生态环境已发生了改变

  面对儿童歌曲逐渐衰退的现状,人们一般都归结为,是现在音乐创作界没有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歌曲。其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新型城市化在当下的稳步推进,使得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农业文明仿佛一夜之间离我们远去。农民大多不用种田,很多土地被开发利用,农民无田可种,原有的农村景观被改变。农村建设被集中规划,农村也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城市。

  而城市由于交通的“发达”导致安全性的不可靠,致使现在城里孩童已经失去了原来“放学路上”的概念,一放学就被父母从学校门口送进车里载回家,没有了放学路上孩子之间的交流。由于电视媒体和网络的普及,已经基本看不到孩子们三三两两的在路边看蚂蚁、打洋片、掷弹子,甚至包括相互间的打闹等场景。再加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包括小城镇社会的建筑模式和居住模式的变化,几户人家合用一个院落、筷碗声相闻的情景只能留在老一辈的记忆里。取而代之的是独立住所、门户紧闭,谁也不认识谁的现代居住状态。从幼儿园开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和大人一样的步履匆匆,压力重重。因此,如原来经典儿童歌曲《小鸭子》中的“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天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里”的场景消失了;《一分钱》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机会也没有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那种“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的体验无法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却使得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变得不适合儿童了。所以,当下即使有如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儿童歌曲,也会使孩子觉得虚假而拒绝接受。

  可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原生环境都已悄然发生了变化。社会的开放,人们相互间交流的频繁,现代传媒的发达,生活及劳动方式的变化,孩童学习状态的改变,都使得当下儿童歌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渐变。在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年代,很多人将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而儿童歌曲由于商业性炒作价值较低,最终被挤出市场。有的儿童歌曲从“出生”就遭到自生自灭的尴尬;有的儿童歌曲被传播一时而后就销声匿迹;而有的成人歌曲却成了儿童的所爱。这种现象似乎表明现代社会儿童已没有儿童歌曲可唱,也没有儿童歌曲可以流传,歌源缺乏、或儿童歌曲不被儿童所欢迎。

  现代社会让儿童越来越成人化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儿童歌曲的接受主体——儿童,作为人类成长的一个阶段正在缩短或者消失。确切地说,应该是现代社会让人类的童年正在消失。我们知道,所谓童年,是指年龄在7岁—17岁之间,需要成人给予特殊形式的抚育和保护的人群,尤其是精神文化层面,因为儿童和成人有本质上的区别。可放眼当下,我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需求欲望等方面,包括服装外表、娱乐方式,两者都更趋融合,难以分辨。

  难以控制、迅速发展的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传播媒体,应该是童年消失的重要根源。儿童之所以是儿童,除了有好奇心、年龄小以外,是因为儿童对以后的世界充满了未知;成人之所以是成人,是因为成人已知儿童要知的世界,也是儿童知识的主要给予者。但当下发达的传播媒介模糊了童年和成人的分界线,这些传播媒介,没有科学地把儿童和成人进行分类,而把儿童和成人看作是同一类人。利用这些传播媒介,并没有复杂的知识技术要求,对儿童而言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特别训练。它们在同一时间向每个人(包括儿童)提供相同的知识信息,不管这些信息是否适合儿童。从各种妇女用品广告到寻找配偶的娱乐节目,从衣着暴露、不断展示胸部臀部的瘦身广告到各种谋杀、斗殴、各种行业秘密的报道,从声嘶力竭、令人目眩的摇滚音乐到莫名其妙、露骨直白的歌唱,都一一“大方”地展示在传播媒介上。孩子们的消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灵通。他们知道了本应该成人后才知道的一切。这些现象是什么意义?儿童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儿童了,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歌曲自然也就引不起他们的兴趣。

  除了年龄小于成人,身体弱于成人,现在的儿童在精神上已被发达的传播媒介逐出了儿童乐园。是小大人,伪儿童,被成人。正如美国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说的:“由于电子媒体肆无忌惮地揭示一切文化秘密,它已经对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儿童和成人的价值观及喜好也在趋同,如玩同样的电子游戏(说明儿童游戏已经远离儿童视域);看同样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唱同样的《老鼠爱大米》……即传媒同时娱乐儿童和成人,对特殊群体——儿童,越来越没有什么要求,所以真正的儿童歌曲深入不了主流文化,对儿童而言,原来神秘的成人文化(包括成人歌曲)被好奇的儿童轻松获得,而儿童歌曲却反而显得不合时宜,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吁也显得虚弱与边缘。社会现状使得真正的儿童歌曲很难被儿童所接受进而流行,因为儿童让发达的传播媒介“被成人”了。发达的传媒抛弃了儿童,却使儿童发现了更为有趣、刺激的成人文化。从这个角度看,再好的儿童歌曲也难使儿童喜欢,要流行就更难。

  儿童歌曲的创作必须求新、求变

  面对儿童歌曲的逐渐衰退,我们是否就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作为呢?

  当人们面对实利的追求与精神层面的沉思不可兼顾时,被舍弃的往往是后者,文化价值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成熟,我们的文化意识应该逐渐清醒,也应该被逐渐需要,我们应该立足当下现实,研究并经营未来。儿童是我们社会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在现实面前,我们首先应该不断地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儿童精神建设,认知儿童文化,呼唤社会对儿童文化环境的改善,敬畏儿童生命过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给儿童文化一块净土。还儿童为儿童。

  其次,在儿童文化建设上,如儿童歌曲创作方面,我们的创作者,一方面要清醒认识目前童年逐渐消失的社会过程,另一方面,有责任静下心来主动行动,努力创作,尽力减缓童年的消失速度,甚至阻止其消失。挽回童年是我们儿童歌曲创作者的责任。事实上,一切文化都需要不断发展、变异和创新,是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歌曲的创作也必须求新、求变,在变化中求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即在保留儿童歌曲风格和特点的前提下,使歌曲的形式和内容更具时代气息。创作者要真正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去,用心体验那些孩子们真正所需的情感情绪、生活状态,进而谱写出既有现代社会特征,又有儿童文化气息和审美情趣的,能让儿童喜欢的新型儿童歌曲。

  第三,我们的儿童教育机构,不应仅仅是传播知识技能,更应该担负起培养儿童正确价值观的责任。有责任使孩子们热爱国家、热爱和平、诚实守信、善良孝敬、单纯乐观。有责任引导并建立儿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美好的社会性情感。要更新当前学校里使用的音乐教材,增加能准确反映生活和时代的内容。有关方面也要加大在少儿音乐创作方面的经费投入,同时加大对少儿歌曲的宣传推广力度。唯有社会、创作者、儿童教育机构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我们的儿童文化,儿童音乐,儿童歌曲,才会重放光彩。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