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征婚启事》作者陈玉慧:不要一味追求婚姻(图)

2011年06月20日 10:5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登报征婚经历变小说 电影《非诚勿扰》创意源

  ■陈玉慧简介

  小说家、新闻记者、导演和编剧。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系硕士及文学系硕士,语言系博士班毕业。现旅居德国,为《联合报》驻欧特派员,德国《南德日报》、《法兰克福广讯报》撰稿人。小说作品有《征婚启事》、《海神家族》、《CHINA》、《书迷》;散文集《慕尼黑白》、《她不记得是否吻过尼采》;戏剧作品《戏蚂蚁》、《离华沙不远》。

  学戏剧出身,台湾旅德作家陈玉慧创作小说时很重创意。二十多年前,她从巴黎回到台湾,在几家报纸上征婚,并将种种经历写成小说《征婚启事》。它被改编为由刘若英主演的同名电影,也成为冯小刚《非诚勿扰》的创意来源。

  1992年,《征婚启事》在台湾出版,新近大陆首次授权出版。适逢各大电视台征婚节目大火之时,陈玉慧接受记者专访时却说,“参加者都那么赤裸裸地提各种要求,我不认为他们是真想结婚。即使牵手走出演播室的,我也不认为它是真的”。

  ■“离经叛道”登报征婚

  “生无悔,死无惧,不需经济基础,对离异无挫折感,愿先友后婚,非介绍所,无诚勿试。7××-06×9”。

  1989年11月,陈玉慧以“吴小姐”的名义,在《自立晚报》、《联合报》与《中国时报》分别刊载了上述征婚启事。 陈玉慧向记者回忆说,“当时登在分类广告中,小豆腐块大。之所以要征婚,是因为当时想结婚,也因为受到学戏剧时‘无形剧场’给我的影响”。

  所谓“无形剧场”(Invisible Theatre ),由巴西剧场家波尔提出,即表演戏剧的人不一定站在台上,参与戏剧的人也不一定坐在台下,戏剧文本也不一定非得有剧本台词不可。陈玉慧说,“于是我在报纸启事栏刊登广告,开始一场报道式的无形剧场——演员是我与一百多位征婚者,剧场就是整个台北。我忠实地记录下来征婚的故事,也忠实地记录着自己”。

  在征婚启事刊出后,各色应征者纷纷登上陈玉慧“制造”的舞台。两个月时间里,先后共有一百零八位应征者与陈玉慧联络,其中有一名女性。小说《征婚启事》则记录了四十二位前往征婚的男子。他们,从中学毕业到博士学位都有,其职业有报社记者、小学教师、香港侨生,还有黑道人物。有的应征者仅在电话里短短数语,问完陈玉慧年龄,即挂断电话不再联系。也有应征者在与陈玉慧见面时,道尽其一生的沧桑。其中,也有恶作剧者。

  在征婚者与看戏者之间,身份如何平衡?陈玉慧说,“我当时已经28岁了,在巴黎硕士毕业后回到台湾,是真想结婚。另外,离开台湾很久了,想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台湾社会的了解。这种方式让我的生活和创作能结合起来”。

  不过,陈玉慧当时研究过,“在台湾,登报征婚的85%都是男性,而我一个高学历的女生在报上征婚,有些离经叛道”。

  ■小说曾被批评无想象力

  陈玉慧将自己登报征婚的经历写成小说,“为了尊重隐私权,人名、见面地点都改了。当时也没录音、录影,所以在小说中记下了当时自己的感受。《征婚启事》中,真实与虚构融合在一起,不算纯粹的纪实文学”。不过,小说通过行为艺术般地创作,导致它在连载时遭到一些作家批评。

  陈玉慧回忆,“小说在《中国时报》连载时,有两名作家大力挞伐,说难道作家没有想象力了,才要这样来写书?我当时有点被吓到”。但小说却在读者中反响强烈。

  二十年来,《征婚启事》先后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改编舞台剧于1993年由台湾屏风表演班推出后,创下观众人数最多的纪录,至今仍在上演;改编电影《征婚启事》(陈国富执导、刘若英主演)获1999年第四十四届亚太影展最佳改编剧本。今年6月15日,刘若英还在微博上说,这是一部在她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电影。导演冯小刚看过影片后则推出“男版”《征婚启事》,即《非诚勿扰》。

  陈玉慧很坦诚地表示,“《征婚启事》让我成名,我不否认。但它不是我最重要的作品。我的自传体小说《海神家族》才是,它让我获了不少奖,比如首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

  今天看来,通过征婚来创作小说,仍是不错的创意。陈玉慧也承认,因为后来又到海外了,《征婚启事》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但它对自己的创作很有帮助。她说,“这部小说触发了我在写作上形式要有革新,在说故事时多了想法:用巧妙的形式。所以我后来的《CHINA》、《海神家族》,每本书一个创意,都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另外,我每写一部小说,都会做大量的田野调查”。

  最让陈玉慧耿耿于怀的是,由于被两名作家大力挞伐,所以其他几个“无形剧场”的创意就被永远搁置了,它们是:“床”(涉及性的探讨);“流浪街头一百天”,不回家;环游世界,找100位各地算命者算命……

  ■电视上征婚不如网络

  虽然当年动静很大,“阅人无数”,陈玉慧却并未在台湾找到结婚对象。她从台湾回到法国,再到德国,在1994年找到了意中人,最终结婚,并定居德国。她回忆说,“我在几乎放弃结婚的想法时,在电影院门口认识了一个跟我一样去看电影的人,几天以后,便结婚了”。

  时隔二十多年,陈玉慧说,“在征婚过程中,我从未虚伪地利用任何人的感情”。她事后也在分析征婚失败的原因,“我在海外很多年,想法比较开放,比较追求精神生活,所以对应征者的要求是精神世界要开放。另外,谈婚论嫁,我觉得第一眼要对,但我就没有碰上第一眼就对的人。即使第一眼不对,第二、三眼也要顺一点吧。有那么几个,却谈过三四次,就不行了”。

  在当下的中国,“剩男”、“剩女”多了,于是电视征婚节目又火起来了。作为通过媒体征婚的先行者,陈玉慧说,“我看电视征婚节目就像看《Discovery》频道一样。参加者都那么赤裸裸地提各种要求,我不认为他们是真想结婚。即使牵手走出演播室的,我也不认为它是真的”。

  陈玉慧说,德国二十年前也有电视征婚节目,不过现在没有了,“网络太发达了。比如社交网站Facebook上,就有你的婚姻情况,你要是未婚,其实也可以算是隐性的征婚。我个人觉得通过网络来交友挺好的”。

  不过,陈玉慧也坦言,“征婚像买彩票,能中奖是很不容易的”。当年急于结婚而通过登报征婚,最后却因巧遇,嫁给了一个德国人,陈玉慧对婚姻有了新的看法。

  她说,“我们都太看重婚姻了,它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成家有时还是噩梦的开始,家庭责任、照顾小孩儿。结婚后,我们得像照顾鲜花一样照顾婚姻。现在台湾离婚率高达50%,所以婚姻除了靠缘分外,还得靠智慧和努力。我的观点是,不是不要追求婚姻,而是不要一味追求婚姻”。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