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萌 王凡)66岁的白族老汉杨国定站在自家水稻田边,看着水渠,紧皱着眉头。在他身后,一个现代化剧场坐落在村庄用来灌溉的水库上,一位著名导演创作的大型神话剧在里面上演。
杨国定皮肤黝黑,有点驼背,是云南大理市果子园村的村民。他告诉记者,周围几个村子都用水库来灌溉,大概有700多亩地,自从有了这个剧院,水库就不能随便放水了,得保证里面的水上演出。
“现在只有水库换水的时候才放水,其他时候我们只能靠山上流下来的水和抽水站的水。去年剧场还在建设时遇上大旱,栽秧只能用排水管里的污水。”杨国定说。
7月6日晚,中国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大型神话剧《希夷之大理》在中国大理古城首演,地方政府希望以此振兴大理旅游业。但超过2亿元的投入,以及在水库搭建巨型舞台的做法,也引发很多争议,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该剧讲述了当地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个猎人与公主的爱情悲剧,两人因权贵阻挠不能相聚,最后猎人化作山峰,公主化作白云,遥遥相望。日本著名音乐家久石让为该剧创作了主题曲。陈凯歌在首演启动仪式上表示,这是他向白族文化致敬的诚意之作。
这个项目由当地政府建立的大理州旅游产业开发集团投资,北京百胜年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整个项目的投资超过2亿元,在大理古城东北角的水库搭建起一个巨型舞台,以苍山为背景,巧妙借助了优美的自然环境。
据制作方介绍,水库面积达220余亩,整个舞台采用了先进的灯光、音响和特效等高科技合成手段,而且在搭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环保因素,水库原本已经废弃不用,在这里制作戏剧是“变废为宝”。
但这种说法引起网友们质疑。有人认为演出设在大理古城不合理,会破坏古城人文环境,影响周边生态和居民生活,且担心政府投入的大量资金能否收回成本。
在新浪微博上,《希夷之大理》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新浪微博网友“徐歌Arinsha”表示,“希望不要对当地的生灵造成危害!”
在豆瓣论坛,网友“冰岛”说:“这种情况已经不新鲜了,典型的商业行为,商业公司运作,政府搭台,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创利互惠,公司挣钱,政府长脸,导演就是打工的。”
对于这些质疑,该剧总制作人王兵并不认同。他说,欢迎网友提出建议,每个人都有发言的自由,但希望批评要有根据,应该实地看过以后再发表意见。
对此,一些到大理古城的游客表现出宽容,但希望古城保持宁静、质朴的氛围。21岁的美国小伙爱查克在中国语言大学学习汉语,他在大理古城的洋人街边告诉记者,最吸引他的是古城里的建筑、平静的生活,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古老的大理也需要现代化的东西,但希望古城不要太过于商业化。
在今天的中国,以风景优美的景区、历史文化古迹为背景创作大型的演出,正成为一种潮流。在浙江西湖、河北避暑山庄、江苏的周庄都有类似的演出。在距离大理不远的丽江,著名导演张艺谋创作的《印象·丽江》每年吸引10多万名游客,首演至今收入近10亿元,成为实景演出的典范。但并不是所有演出都在盈利,在《希夷之大理》前,大理已经有一个叫《蝴蝶之梦》的类似演出,但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大部分收入来自旅行社。
在网友们质疑演出水平,担忧现代化的剧院会破坏古城原本平静的生活时,像杨国定一样居住在剧场周围的群众正在考虑更现实的问题。
48岁的杨保能也居住在果子园村,他平时在外面做木材生意。今年村外新建了一条公路,对面便是水库上的大剧院,他打算买下一个沿街的房子,改成铺面。“以后来看表演的人多了,或许可以开个餐馆、小超市,生意应该很好。”
据王兵介绍,剧场社雇佣了当地500多名群众演员,加上工作人员,共解决了1000多名村民的工作,剧场建设只拆除了周围少量的临时建筑,还对水库进行了维修加固;演出还将拉动周边的餐饮、住宿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整个大理旅游的文化内涵。
据大理市水务局副局长杨艺芳介绍,北水库有50年历史,年久失修,但并未完全废弃,还负责周围几个村庄农田的灌溉。修建剧场以后,为保证演出用水,灌溉确实受到影响,但戏剧的投资方已和村民达成协议,从附近的中和溪中抽水供给村庄,村民不用负担任何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