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东方名家名剧月热闹收官
戏曲欲走出“有口碑无票房”怪圈
(记者 李峥)上周末,2011东方名家名剧月在大型舞剧《铁道游击队》的热闹场面中落幕。
从2008年开始,“东方名家名剧月”展演开启——在三四月份的演出淡季,在坐落浦东的剧院演出“小众”的民族戏曲,许多人并不看好。四年来,每到展演闭幕时,东艺总经理林宏鸣都会在松口气时开始新一轮的焦虑:“我们每年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今年办完了,明年还要不要办?东方名家名剧月每年都站在十字路口,虽然一路坚持到现在,但依然有困惑。 ”
沪上创作展演有点“弱”
借着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契机,“2011东方名家名剧月”无论在演出数量、形式、规模还是社会影响力上都再创新高:14台27场现代题材的剧目,售票率达70%以上,平均上座率85%以上;四年来“名家名剧月”的观众人次已近7万。
今年的“名家名剧月”聚集大批高质量演出:总政话剧团三台高水平话剧 《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生命档案》《黄土谣》令人叫绝,《顾家姆妈》等南北地方戏曲特色鲜明,《红色娘子军》等更是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作。然而,不管是从前期选择剧目,还是从上座率与观众反响来看,上海本土的剧目明显有些“弱”,令不少关注展演的戏剧人感到遗憾。
有些演出卖光票子还是赔
让林宏鸣高兴的是,今年的“名家名剧月”票房远超他的预期。据统计,在今年展演整体收入中,票房占80%,市区文化基金支持占15%,企业赞助占到5%,平均每场票房创出四年最好成绩——有望与成本打平。
“东方名家名剧月一直有两大难题,除了剧目难选,就是经济收入。比如中央芭蕾舞团两场演出,光演出费就25万元一场,再加上吃住行与宣传运作,成本可想而知;我们的票价不能打高,座位又少,所以票子全部卖完也是亏。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担心观众不喜欢现代戏剧。 ”如此成本构成的特点也曾让“东方名家名剧月”有过艰难时期,但东方艺术中心还是尽力选择优秀剧目,请当红名角。 “从开始做这样一场民族戏曲的展演,我就没有想过能赚钱。中国的剧院,不能为了赚钱就抛弃自己的民族传统吧?我认为每个文化人都应抱有这样的责任感。 ”林宏鸣说。
目标锁定新编戏和新观众
赢不了票房就一定要赢口碑。为此,今年的“东方名家名剧月”在策划创意上动足了脑筋:整个展演按照辛亥革命和建党时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划分;有意避开了今年各个剧院常演的红歌会及8个经典样板戏。
“从剧场环境来看,这并不是个适合老戏迷来看戏的传统戏剧场——所以我们以新观众、新剧目为主,第二届我们演淮剧《金龙与蜉蝣》,如此里程碑式的剧作,当时在上海只演过13场,结果浦东有两个小青年看得非常激动;后来茅威涛的《梁祝》,很多老戏迷对它有争议,可是没看过戏曲的新观众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到现在它还保持‘名家名剧月’的票房之最。 ”林宏鸣说,“第一届时,三分之二的观众是第一次接触戏曲的新观众;第二年,就只有三分之一是新观众,好多观众都成了回头客。他们大多数是学历高的中青年,能让他们也走进剧场看戏曲,我认为这是‘名家名剧月’最大的成功之处。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