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称故宫多日未上报不合适 科技人员是文保外行

2011年08月02日 08:19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大部分博物馆藏品没上保险 专家吁建立有效机制

    专家称故宫受损瓷盘用不着修复 展出碎片作警示

    中国青年报:请别轻易放过故宫那只破碎的瓷盘

    南方日报:故宫真是叫人一“撼”再憾

    中国青年报:多少“门”才能改变故宫的傲慢

    专家称故宫多日未上报不合适 科技人员是文保外行

    马未都谈故宫瓷盘破损:恢复与恢复原状是两回事

    故宫“捂盖子”:坏了文物,还毁了信誉

    评:故宫为何总犯低级失误?请别道歉来危机公关

    爆料者称故宫对瓷盘破损消息封锁很严

    故宫文物受损 艺术品难上保险

    故宫哥窑瓷器被破坏令人痛心 山东博物馆仅一件

    故宫博物院文物失窃受损被指负有信息披露责任

    故宫上报哥窑瓷器损坏情况 人员处罚措施正在制定

    故宫上报哥窑瓷器损失 国家文物局:尽快作出回应

  故宫宋瓷损毁“多日未上报不合适”

  事故7月4日发生,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表示按规定2小时应上报;文化部称故宫昨日当面说明

  针对7月4日一级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损坏事故,故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故宫之所以直到现在才对外公布此次事故的情况,是由于要摸清事故产生的原因,并表示在没有搞清原因的情况下,将对相关当事人造成伤害。

  不过,故宫的这一解释并没有完全解除公众的疑问。针对我国“文物法”以及“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中关于文物损毁的相关规定,记者昨天采访了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

  新京报:你怎么看故宫瓷器损坏的事情?

  谢辰生:按照规定,故宫应该在2小时之内将事故报告给国家文物局。不管是国家文物局还是属地文物局,都没有及时收到文物损毁的报告。这是不对的。

  新京报:故宫表示是想把事件原因调查清楚之后再上报,认为并非瞒报。

  谢辰生:你(故宫)发生事件了就应该上报,至于事件是怎么回事,可以继续调查。但是你要在第一时间上报。规定当中也没有要求你必须把事件调查完毕之后才上报。

  新京报:那么就是说“文物法”与“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之间不矛盾?

  谢辰生:不矛盾。损坏和调查是两个事情。发生文物损毁,2个小时是调查不出结果的,但上报信息是让主管部门知道你损坏东西了。隔了这么多天不上报,恐怕是不合适的。

  - 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四十八条:

  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

  “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

  第八条 国有文物事业单位应当在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或者应当在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2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向国家文物局报告。

  (一) 属于一级风险单位的文物收藏单位发生文物丢失或损坏的;

  (二) 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发生一级文物丢失或者损坏的;

  ……

  - 相关新闻

  停展“与事故无关”

  本报讯 故宫昨日表示,“宋代官窑瓷器展”停展与瓷器损坏事故无关。

  此前,在故宫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条展览信息的调整。消息称“宋代官窑瓷器展”以及“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展”将自2011年7月18日(周一)起停止开放,延禧宫区域也将同时关闭。有人怀疑,这项展览与故宫此次宋代哥窑代表作青釉葵瓣口盘被损存在联系。

  故宫表示,此次展览调整是由于故宫古建大修的需要。据了解,由于古建修缮而进行的展览调整在故宫中比较普遍。例如在今年的4月底,故宫也是因为内部调修,对弘义阁、乾清宫西庑展厅临时关闭,其中的皇朝礼乐展和清代万寿庆典展暂停开放。

  故宫文物出库安保流程

  签字 无论是文物检测还是展出,提取出库时,需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部门主任、项目小组层层签字。

  记录 所提藏品明细、时间、人员等信息都要一一记录。

  录像 提取过程全程录像监控。

  警卫 在提取文物时有两名警卫全程陪同。

  跟踪 每次文物检测都由古器物部及实验室两个部门配合。实验室技术人员不接触文物。在提取文物、搬运,甚至放置检测台上,都由古器物部专门人员跟踪负责。检测时,两个部门工作人员均在场。

  在国外展出时,故宫还会对展品投保,整个参展过程也会全程录像,由古器物部和展览部工作人员全程跟踪。

  据故宫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

  - 焦点

  故宫对于宋代瓷器损坏事故的解释并未完全平息公众质疑。昨日,故宫相关负责人,文博界相关专家再次发表意见。专家称故宫缺乏国际通行规则的“预检测”,且科研人员缺乏文保经验,这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1 政府部门何时接到汇报

  文化部称故宫有关负责人昨日上报

  故宫:事故已经上报。

  文化部:故宫已上报相关情况,昨天故宫有关负责人已到文化部进行当面说明。

  北京市文物局:根据“文物法”的规定,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截至昨天,市文物局还没有收到故宫的有关上报文件。

  2 提取文物是否经审批

  故宫称科研提取一级文物不需上报

  故宫:在业务工作中提取文物一般是由文物管理部门主任签批到文物管理处审核,再报主管院长批准方可执行。

  文博界有关人士:国家一级文物的复制是需要经过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才能进行;而如果是进行课题研究,经过故宫内部的层层审批之后,也可以提取文物。不过,作为科研部门的文保科技部无权直接提取文物,只有古器物部可以进行,提取前要提交相关报告,提取人、部门主任要对提取确认签字。在提取一级文物时,除了上述环节外,故宫主管副院长也要签字确认。

  这些环节之后,古器物部会将文物送到有关部门,如文保科技部。双方在此时还要对文物的情况进行检验和确认,提供文物的照片、文字说明,双方要对此再次签字确认。在完成上述交接手续之后,科研部门的实验室才算正式接收文物。

  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故宫的文物出库安保程序在全世界博物馆当中属严格的。

  3 科研者是否缺文保经验

  专家称科技人员是“文保外行”,此系漏洞

  故宫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实验室于2005年建立,有一整套陶瓷研究设备。技术人员有文物安全方面相关培训。该研究所9名工作人员,都是“理工背景”。

  知名文物鉴定专家李彦君:故宫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工作人员都是科技检测方面专业人士,并非文物专家。“可以说是文保外行”。此事暴露出部分故宫人员缺少文物经验和技能,文保培训上存在漏洞。

  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在国外类似的实验室里,会综合配置各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不是完全由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构成。只依靠科学仪器的纯技术类的检测研究是不够的。

  文博界有关人士:“这是一个人为的责任事故。”在以往故宫管理当中,从事修复的科技人员,工作不达到10年以上,通常不能接触一级文物。此次出现一个科技人员单独测试一级文物,可以说是一个管理上的重大漏洞。

  4 现场是否只有一个人

  故宫称除了科技人员外还有管理人员在场

  故宫:科研人员是一人,但现场还有文物管理人员在场,这是规定。

  故宫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平时都不直接接触文物,测量的时候,都是故宫古器物部的人和科研人员同时在场。但现在测量时,科研人员只有一个人在现场。这是以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

  5 实验是否经过“预检测”

  专家称“预检测”系国际规则,但故宫没有

  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据国际通行的文物检测方式,在正式实物检测前,要进行“预检测”。检测员先会按检测品原样烧制2-3个石膏模型,以石膏模型作为实验,多次检测记录下数据、步骤等,确认无误后才放上实物检测。采用了预检测,可最大限度避免因操作失误及机器故障导致的文物损坏。

  “故宫检测实验室显然没有‘预检测’这个环节。”而且,故宫之前实验也没有进行过“预检测”的环节。这跟人员培训滞后也有关系。

  6 测试仪器有哪些缺陷

  专家称国内设备缺少安全感应装置

  故宫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仪器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台仪器在输入一个数值后,没有再次确认功能。

  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据悉,这种检测设备国内外均有使用,价格不菲。国内设备缺少安全感应装置。这种装置类似于地铁、电梯的安全感应门,只要有物体夹在中间门就会自动弹开。同理,有了这种装置,即便是检测人员输入错误数值,控制仪接近检测物时会自动停止,很好地保护文物不受挤压。

  7 公众如何监督故宫文物

  故宫称8273件一级文物将来会有电子版

  故宫:目前故宫共有一级文物8273件。

  随着文物清理工作的结束,目前正在编辑藏品总目,将来会有完整的电子版供公众检索。

  本报记者 王佳琳 刘泽宁 见习记者 黄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