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李盾:中国音乐剧不能只"描红" 过多引进压抑原创

2011年08月16日 13:4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作为前门历史文化节的一部分,音乐剧《爱上邓丽君》在北京台湾会馆唱响,之后还将赴台湾演出。此前,《爱上邓丽君》已在香港成功举行全球首演,并相继在全国16个城市巡回演出40余场次。

  它的制作人是李盾,中国音乐剧制作的先锋人物。因为一部打磨十年的音乐剧《蝶》,而为人所熟知。作为资深音乐剧制作人,他如何看待中国的音乐剧发展之路?

  误读

  音乐是陪衬,剧目靠明星

  “宽泛来讲,我们的京剧、戏曲全是音乐剧。中国人通过唱词、唱腔来听故事的历史在全世界应该是最长的,而都市化后,音乐剧出现了,无非是用更流行的音乐更好听的旋律把故事讲得更简练更巧妙。” 李盾认为,在音乐剧方面,中国观众一直受到一种误导,以为只有特定人群能够欣赏。其实,音乐剧在国外是非常通俗和娱乐的,在美国就叫现场娱乐,一个好的音乐剧大家可以看几十遍,而且会不断的修改,基本相当于一个产业。

  “音乐有两个极端,一个是高雅艺术,一个是娱乐,其实中间地带就是音乐剧。找准点,你就赢了。西方音乐剧有两个传统,一个是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以娱乐的姿态吸引人;一个是英国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以艺术的魅力感召人。”李盾认为,中国音乐剧需要在这两个传统中间走出一条路。

  现在市场上很多音乐剧是以话剧的形式讲述故事,音乐只是穿插其中。但音乐剧应当是在音乐当中叙事,每个人物都要有强烈的音乐性格,每段剧情、每个细节都要在音乐的节奏上。还有的是打着明星的旗号来闯市场,其实音乐剧是要靠剧站起来,而非靠明星站起来。“谁会在乎《猫》的演员是谁?用明星效应堆积起来的市场是短暂而不可靠的。百老汇最大的优势是已经形成一个标准,有了秩序,有了流程。”

  在李盾看来,中国的音乐剧要走的路还很长。

  短板

  缺专业制作人,优秀作品少

  1997年,李盾从北京舞蹈学院招了第一批学生排练音乐剧《白蛇传》。“这些学生都是以跳为主的,可是一张嘴就没了音儿。而音乐剧演员需要的是歌、舞、演的综合才能。”

  为此,2010年1月,李盾的音乐剧公司与北京舞蹈学院就“音乐剧人才”的培养签署了合作协议。“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做音乐剧,但人才的储备还远远跟不上发展的要求,我深深感到当前中国音乐剧发展最大的障碍是人才匮乏。”

  李盾还走进上海戏剧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我们这几年从全国上万名演员中招了不到30个演员。学习音乐剧,一定要多元化的吸收,才能使表演做到极致。”

  在一部音乐剧中起主导作用的到底是谁?李盾认为是制作人,“制作人相当于一个厨师,需要将各种人才汇聚在一起。”

  现在国内音乐剧的部分制作人只管打款和收获成品,一个专业的制作人应该亲自选定题材,请专家论证确定题材,精心挑选优秀的编剧和著名的导演,然后向主要创作人员详细阐述创作意图等,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照顾。

  李盾坦言,中国音乐剧目前最缺少的是专业的制作人和优秀的作品。中国专业的音乐剧制作人几乎没有,原创作品更是少之又少。“音乐剧的剧本跟中国的戏曲是不一样的,它需要有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必须在5分钟、3分钟内让人有一个兴奋点。国外则专门有剧本医生给剧本看病,让布局更合理。”

  出路

  工业化制作,健全产业链

  目前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引进了大量的国外著名音乐剧,有人说这是舍本去养别人的孩子,在李盾看来,音乐剧就是一件商品,应该允许各种各样的商业行为。“音乐剧没有国界。比如《猫》能用各种语言去演绎,日语、德语、英语、法语,各种版本的《猫》都有了。”

  引入西方经典音乐剧,在李盾看来是必经之路,至少可以培养一批懂得制作的人。但这并非常态。日韩两国都是音乐剧引进的大国,但现在除了债务之外什么都不剩。中国不应该重复这样的路子。而且,过多的引进会压抑原创的活力。

  “与其花上亿元引进一部戏,不如自己做几部原创。中国音乐剧不能只‘描红’,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原创,一方面要清醒地引进。”

  在李盾看来,强调原创不等于一定要从我们的文化中寻找灵感,一定要用自己的人。“我们要有国际化的眼光。” 《爱上邓丽君》讲述了一个年轻人追求爱情与梦想的故事,故事虽然是中国的,但创作团队包括百老汇的知名导演和音乐总监,制作顾问则是百老汇知名华裔演员王洛勇。

  他的理想是打造中国音乐剧工业化制作的完整产业链,成立集舞台创作、演出、录制、后期制作等功能为一体的音乐剧产业基地。“一个音乐剧不演到1000场甚至都不能算成功。”

  而中国目前的原创音乐剧还刚刚起步,风格并未定型。李盾坦言需要一种强烈的中国烙印,这可能会是兼有娱乐与艺术的第三条道。“但这种开发是有节制的、理性的,不是破坏性的。” 本报记者 杨雪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