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毕飞宇:和莫言一起得茅奖很荣幸(图)

2011年08月30日 07:59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毕飞宇出席爱丁堡读书节。特约记者 张璐诗 摄

  ■ 爱丁堡读书节、艺术节系列报道

  本报爱丁堡讯 (特约记者张璐诗)爱丁堡读书节期间,作为亚洲文学奖新科状元的毕飞宇,与两位印度作家:纳比什·可哈尔、“印度最佳小说奖”得主曼努·约瑟夫一同参加了“亚洲文学发声”的现场活动。

  谈电影

  “在我外面,像苍蝇在转”

  活动由印度斋浦文学节的创办者主持,三人轮流回答主持人和观众的问题。一小时十五分钟里,大家谈到了母语写作与传统的文学语言对自己写作的影响。

  毕飞宇以中文读了一段《玉米》。谈到母语写作与作品译文时,他表示非常喜欢今年书节的口号“世界,在语词里”(The World, in Words)。并以前面放着的两种杯子打了个比方:“对我来讲,汉语就是前面大一点的杯子,所有的外语就是有人把我从这个杯子里面倒到不同的杯子里面去。这个过程中,我非常享受。”

  毕飞宇称“很多时候作家并不代表真理,你从我身上也许看不到真正的中国,也或者带来的只是误解”,但他仍乐意“被倒到不同的杯子里”。

  有人提到了影像与文字的区别,但毕飞宇一句“很不喜欢电影”让众人感觉意外地笑了起来。平时几乎不看电影的毕飞宇称“不相信任何电影画面能取代文字的魅力”,在举了《老人与海》和《苔丝》中的细节做例子后,他称“好的文字能像水一样直接灌到我身体里去,而电影就在我外面,像苍蝇在转”。

  谈茅奖

  为莫言感到高兴

  活动后,毕飞宇告诉记者,参加艺术节与书展不同,书展常有纯粹商业的活动,但艺术节、读书节是艺术家的联盟和聚会,“最重要的目的是交朋友”。刚到爱丁堡当天,他吃早饭时见到科姆·托宾进门就愣了一下,而两人一个星期前才刚在上海见面。而他与纳比什和曼努相识于今年3月,三人都作为亚洲文学奖候选得主出席活动。毕飞宇称,也许10月还会跟“这两位兄弟”在新加坡相见。

  来爱丁堡之前作家先在伦敦做了一场活动,前后只待一周。第一次到爱丁堡来的毕飞宇告诉记者,自己“被这个城市所震惊”,他形容爱丁堡的漂亮:“都不像一个城市了。像迷宫一样,全是石头,极不踏实,觉得它是个时间隧道,可以在那儿呆很长时间,但是同时又觉得很踏实,因为你会受到结实的建筑和结实的大街的呵护。很矛盾的感觉。”当走在大街上,他能感觉到几代苏格兰人保存这个城市的“耐心”。

  对于刚结束的书节现场活动,毕飞宇的感觉是,“互联网很恐怖———现在全世界问我的问题,跟中国读者对我的提问都没两样,都从网上扒,自己也不思考问题。”

  提到茅盾文学奖时,毕飞宇表示“很高兴,尤其为莫言高兴:他是我特别喜爱的作家。能跟他一起得奖是我的荣幸。”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