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庄士敦晚年办起皇帝厅 溥仪最敬重师傅陈宝琛

2011年09月09日 17:11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后排右一为溥仪英文教师庄士敦

  溥仪特别喜欢历史,包括欧洲战争史。《西史讲义》中的普法战争、俄土战争,他都喜欢听。溥仪上学时写了不少文章,很有见解,像在“摧战”中说:“当战之时而和,当和之时而战,那么将受无穷之害。”意思是看条件,该和就和,有一种帝王果断行事之风。

  他最敬重的师傅就是陈宝琛。陈宝琛 “清流谏将”,以“敢言直谏”闻名,和张之洞、张佩纶等人,经常是“犯言直谏”。

  他“责罚”溥仪有办法,一次上学毓崇表现不错,而溥仪蹦蹦跳跳,他就说:“看你走路何其轻佻!”溥仪后来在东北发誓的时候说:“陈老师说我轻佻和懒惰,我以后一定改,那么我要勤勉从公。”可见他对老师惩罚印象的深刻。

  徐世昌当总统时,溥仪为了学英文,请了个外国老师,但这在以前是实现不了的,请外国人很难做到。徐世昌曾是皇室的太保,过去也是溥仪的老师,还有一个内务府大臣叫世续,这两个人做皇帝的老师,寓意很明显,希望清朝的江山能够延续下去。徐世昌当总统后主张让溥仪接受西方教育,这种观点当然是对的。不过从另一点上可以看出,徐世昌有心让溥仪重新执政。他把聘任外国师傅的任务,交给了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迈。

  李经迈物色了庄士敦,他觉得庄士敦不仅人好,才也好。庄士敦毕业于牛津大学,文学硕士,他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人称“苏格兰老夫子”。他特别崇尚儒家,自己起个名字就是“庄士敦”。

  1919年,溥仪十四岁时,经徐世昌批准,以合同聘任制形式聘请庄士敦为皇帝的教习。

  合同规定十六条,教数学、英文、历史、博物、地理,聘期三年。当时就是让他教授英语,不希望他在政治上有什么建议。最后的结果却是恰恰相反,他得到了重用,超过其他的师傅成为溥仪灵魂的一部分。

  他学习英文,每天三四个小时,学《诗选》、《读本》还有《实用英语会话》等等,进步颇快。溥仪在大婚典礼上,接见外宾都是用的英文,发音非常纯正。他曾经给报纸写稿,下面署名Henry,他给皇后起了一个名叫Elizabeth,就是“伊丽莎白”,他和婉容之间也经常用英文通信。溥仪离开紫禁城到天津期间,庄士敦辞职了。因为那个时候溥仪的心再也静不下来,不再想学英语了。庄士敦虽然辞职但一直都挂念着溥仪,经常跟溥仪通信,宽慰他,给他精神支持。庄士敦曾经到长春见过溥仪,并且拜访张学良,为溥仪联络、打探时局。1934年他把溥仪出宫这段变故,没落的情形写成书叫做《紫禁城的黄昏》,书写得特别好,是一种真正的人性表达,而在政治上含有很少的一种倾向,只是把溥仪当做一个孩子来看。

  庄士敦晚年在爱丁堡买了一块地方,上面建了很多厅,其中有一个叫“皇帝厅”,天天陈列皇帝的朝服、赐物等等。因为离开溥仪,他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这种情谊让人感动和感怀。如果一个人可以一生作为朋友、作为老师是多么大的幸福!

  溥仪为什么愿意承受很大的学习压力?当时报纸中有一句话叫“圣德日新,圣学日进。”那时的舆论很多是用“圣”字,“圣德”、“圣学”等等。

  1922年12月3日《顺天时报》以“清帝之博学与圣德”为题写了很多东西,对溥仪的学问和人品大加赞赏。夸清帝“既具有明敏之天资,又复好学不倦等等。” “夙承进讲,所谓修帝王之学。”看来,那个时候的舆论还是盛赞不已的。“此外如《资治通鉴》等亦涉读无遗,时更浏览诸子百家。”我们说古今中外书他都看了。有人说溥仪大婚时曾拍卖《四库全书》来补经费,实际上不是,是他想看这部书,舆论误传了。“帝之外学”,是指英文。从庄士敦学习四年,除了俩人日常会话,他更喜欢问欧战时的战况,了解国际大事。“每日并览汉字新闻,英字新闻。”对溥仪的介绍非常详细。

  “帝之学”,下边有一句话,我们说可能这种赞扬是别有用心的,或者是说在政治上要有危机的。“帝之学既人上”,就是他的学问已经超过常人。“倘无革命之举,则如此饱学之君定可振兴文教。”我们知道民国时政局混乱,军阀混战,所以人心思大清。报纸这么盛赞,会带来一定的政治危机。为什么说承受的压力大呢?他当时记住一句话,师傅们常说的,“中国屡经变乱,每次变到极点,有不世出之贤圣起而定乱,国家才能安定。”这句话对他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作用越来越大。

  “现在中国的前途虽不可知,只要发现这样的人,有仁义之心的人,人民没有不箪食壶浆,欢欣鼓舞表示欢迎的。”对溥仪来说学习虽然苦点,但是只要能够“修德养望”,有仁义,又有学问,将来有一天老百姓会欢迎自己的。(首图讲坛提供材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