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数字敦煌”明年底建成 旺季洞窟满是“人味”

2011年09月27日 09:02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指着两张相距百年的莫高窟壁画照片,不无伤感地说:“1908年,有人拍过敦煌壁画的照片。如今,即便我们认为保护得最好的壁画,有些部位还是有些脱落,不太清晰了。”在她眼里,壁画如人,也会生老病死。如何让壁画衰老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日思夜虑的问题。

  100多年来,地震摧残,风沙侵蚀,雨水渗入,10%的敦煌壁画即4000多平方米和5%的彩塑即100多身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害”;有“病害”的洞窟共250个,占有壁画和彩塑洞窟总数的50%以上。往事不可追,然而,能否让敦煌壁画的面貌长留于世?10多年前,她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想法。明年底,投资2.67亿元的数字展示中心即将建成,游客通过球幕电影和数字电影,即能近距离游览不对普通游客开放的10个“特窟”。之后,游客只需实地参观一两个洞窟便可窥知莫高窟全貌。

  在“数字敦煌”落成之前,樊锦诗将把敦煌的精华提前搬到上海。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甘肃文化周”期间,“敦煌韵,丝路情——敦煌艺术展”将于10月25日—11月18日在上海世博会纪念馆举办。“我们准备了3个原大复制的精美洞窟、10尊彩塑复制品、30幅壁画临本、10件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的真迹。”樊锦诗说。

  旺季洞窟里满是“人味”

  莫高窟一年只能接待15-18万人次的游客,这是经过科学测算的。然而,随着其声名远播,1000多岁的莫高窟不得不拖着羸弱之躯,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游客。近10年,游客逐年递增,去年达到55万。每年第三季度的游客占当年游客总人数的七八成。这几个月,每天都有几千名游客集中走进莫高窟。

  人一多,那些洞窟如同锅炉房,弥漫着一股浓重的“人味”。监测表明,15个人在一个洞窟停留10分钟,洞窟温度会升高5℃,二氧化碳浓度大幅提高。研究表明,洞窟如处于恒定环境,其中的壁画和彩塑就利于保存。游客一旦过量,必然加速壁画和彩塑的损坏。

  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壁画

  为让游客少进洞窟,“数字敦煌”应运而生。

  所谓“数字敦煌”,即用高保真的数字拍摄手段,确保被记录的壁画颜色、尺寸十分准确,从而为莫高窟留存一份全数字化档案。洞窟里没有灯光,洞窟形状各异,有凸面、有球面,因此,为壁画“留影”工程复杂而艰难。敦煌研究院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研制了一台清晰度高达13.46亿像素的摄录机,对洞窟的壁画进行拍摄。拍摄一个中型洞窟,所需照片为5000张左右,一般需要30个工作日。像61号这样拥有300多平方米壁画的大型洞窟,拍摄完成后,则需3个小组的工作人员耗费90个工作日,才能将4.5万张照片整合、排接完成。

  近10年,敦煌研究院已对43个洞窟进行了数字化保存。到2015年,147个洞窟将完成数字化记录工作。利用这些数字化资料,即可制作成形象逼真的数字电影和球幕电影。不仅如此,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还可对已损坏的壁画、彩塑作“还原”处理。樊锦诗说:“对洞窟的修补,我们坚持‘修旧如旧’,绝不再作二度创作,否则,这些‘再创作’部分就成了赝品。”

  通过数字化手段,却可以让被破坏的壁画“重生”、已消失的彩塑“复原”。如61号窟,文献记载是文殊堂,然而,如今佛龛上只存有残破的莲花座,塑像也已荡然无存。依据历史记载,工作人员可用数字手段在莲花座上“复原”一尊文殊菩萨,并让菩萨骑上狮子。

  “‘数字敦煌’一旦实现,世界各地的人们,未必来敦煌,通过网络即能看到这些精美的壁画和彩塑。如果来到敦煌,也不必大量涌入洞窟,看看球幕电影,即能如身临其境。”樊锦诗憧憬着说。

  本报首席记者 张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