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仰之光烛照现实
——全国副刊协会副主席陈先义谈史诗剧《辛亥革命》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自播出以来,在网络上也引起热议。很多年轻观众在网上留言说:“以前不知道为什么每逢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都要竖起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为什么许多城市的街道花园都以‘中山’命名。看了电视剧《辛亥革命》,才知道孙先生真的是一位影响中国百年的大英雄。”全国副刊协会副主席、《解放军报》文艺部原主任陈先义在谈起电视剧《辛亥革命》时,也认为这是一部“足以传之后世的形象化的历史教材”。
在国产电视剧年产量已达数万集、观众口味越来越挑剔的情况下,《辛亥革命》何以引发社会大众热评值得深思。陈先义认为,对于理想信仰的由衷赞颂是《辛亥革命》的鲜明特色。“在今天这样一个日趋市场化的时代,对理想信仰缺失的忧虑已经成了社会之忧。很多人常常觉得自己缺乏真正的幸福,我们缺什么呢?那就是缺理想信仰,缺先辈那种因理想信仰带来的精神上的无穷张力,缺那种因具有理想信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自豪和发自心底的幸福感、安全感。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赞颂,恰恰是《辛亥革命》最具光彩的部分。比如,陈天华为追求信仰而奋身蹈海;徐锡麟慷慨悲壮为正义牺牲;秋瑾在明明可以脱险的情况下,却大义凛然引颈赴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就义,可以说是整部作品张扬理想精神的高潮,作品以电影画面和诗一样的语言把先烈们为理想而慷慨赴死的精神写得撼人心魄。这些画面的真实再现,让观众在为先辈的英雄壮举发出由衷赞叹的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进行了深刻反思。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仅仅有了物质的富足还是不行的,要有理想情怀,要有对信仰的不懈追求。正是贯注于整部作品中的理想主义精神,使《辛亥革命》在不动声色中表现了信仰这样一个重大的思想主题,从而也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此外,陈先义还特别强调在《辛亥革命》中不乏对现实的写照:“比如在第23集,黄兴、林觉民、方声洞有段抒情议论——‘我们放弃荣华富贵,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每个同胞都能像人一样地活着。可是我们有些不肖子孙却又在腐败中走向堕落,追求纸醉金迷的享受,放弃了人生的最起码道德。’这段议论,显然是对当今某些社会现实的影射,听来振聋发聩,使整部作品凸显现实意义。”
本报记者 张帆 摄影 姚文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