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咪呀》作为中国引进国外版权并重新制作的中文版音乐剧,其造势不可谓不成功,制作方的这种选择也绝对是聪明之举。因为与历史上存在过或正在演出的几乎所有西方经典音乐剧相比,《妈妈咪呀》是最容易完成的任务——它有着史上最简易的舞美,和已经半个世纪被人传唱的ABBA流行金曲撑场,以通俗唱法为主的20多首歌曲使其比西方任何一部主流音乐剧都更容易被模仿。正因如此,《妈妈咪呀》才在全世界有了13个非英语的版本,它有这种易于改造和搬演的天然便利。而这次的中文版,朗朗上口的熟悉旋律,对于仍视音乐剧为新生事物的大部分中国观众而言,是颇为亲民的。
但最大的优点往往也是致命的弱点,由于先有歌后有故事的《妈妈咪呀》与传统音乐剧的谱曲流程完全相反,而且歌的选择主要是为了配合剧情的走向,因此其在总谱和主旋律等传统音乐剧固有的“核心”CPU方面,就先天地弱人一等。这也是为什么在看《妈妈咪呀》时,很难感受到传统音乐剧那种围绕核心主旋律反复的盘绕和推进感。另一方面,由于剧中的歌曲实在太令人熟知了,所以其参照物遍地皆是——无论是曾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过的国际巡演版《妈妈咪呀》,还是原声的单曲CD,再加上2008年梅丽尔·斯特里普与007布鲁斯南合作的电影版,珠玉在前,使得《妈妈咪呀》的中文版势必处于一种不断被比较的尴尬境地。
当然,如果我们仅仅是把《妈妈咪呀》中文版当作一项普通的文化消费产品来对待,那么就无需对其更多地置评。但当其在宣传与定位时被推上“中国音乐剧最顶级的制作”这样一个高位的时候,就不得不反思一下这种评价的尺度是否足够严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事实上,在前述的三项坐标中,任选一样,《妈妈咪呀》中文版的差距都是存在的。
具体述之,其主要的缺陷表现在音响和唱功方面。现场的简易乐队加伴奏带,已经减损了音效的层次与成色;而伴奏音量过大,声场也调整得不理想,使得绝大部分时间毛躁的伴奏声都压过了演员的歌唱声,听觉效果相当不如人意。音乐剧中,演员以“唱”为第一功力,其声音是最具表现力的,甚至可以替代演员的表情,并让观众仅仅依靠听就能感受到角色的性格和情绪变化。但《妈妈咪呀》中文版整场演出中除了唐娜的扮演者——有“中国音乐剧女王”之称的影子实力令人眼亮之外,其他主演均无法在唱功上予人惊艳之感,更不用提在二重唱或三重唱等多声部合作中营造和谐美妙的和声了。
音乐剧的综合表现力,对演员素质的要求与话剧是完全不同的。它要求演员集歌、舞、表演、台词等多项能力于一体,这种能力不依靠长期的训练和实战演出锻炼,很难实现。目前《妈妈咪呀》中文版中相当一部分主演和群众演员的能力有限,顾得上唱的时候顾不上跳,顾得上跳的时候顾不上演,无法把各种能量集中地投射给观众。演员表演的层次很不清晰,人物的性格也较模糊,这直接导致了剧中最后的婚礼现场一幕中,三个重要的剧情转折变得非常突兀。为什么女儿会突然决定不跟新郎SKY结婚?为什么山姆会突然跟唐娜求婚,并声称她是自己21年来唯一爱过的女人?为什么比尔和罗茜之间会突然产生感情?这些本应该通过前面的表演来层层予以铺垫的转折,出现得如同晴空霹雳,极其莫名。
当然,作为所谓“第一次”这种初尝,《妈妈咪呀》中文版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可以称之为奇迹,因为是自己跟自己比。它的存在,也确实可以实现诸如培养市场、培养中国音乐剧人才等诸多初级目标,但说到底,这并不能改变它仍是门生意和一件普通的文化消费品这一实质。我们要警惕某种资本力量反向绑架舆论的现象,因为这一方面对其他同样繁荣着文化市场的剧目和各种参与力量而言不大公平,另一方面也并不利于中国音乐剧在成长之路上的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毕竟,对一部要演2000场的音乐剧来说,刚过100场的《妈妈咪呀》中文版,要走的路还很长。水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