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牧羊女剪纸自成一家 曾远赴非洲讲课

2011年11月02日 10:32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巡礼:藏家牧羊女“剪”出艺术人生

  一说到剪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陕西和山西以及山东、河北的窗花。很少有人知道,在金银滩草原,有一位叫王凤英的藏家牧羊女,凭借剪纸创收10万元以上,还曾代表中国青海的文化艺人,远赴非洲贝宁给外国姐妹培训讲课。王凤英靠一把剪刀,让自己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和一批姐妹的生活。如今,以王凤英为代表的“河湟剪纸中心”,在海晏县逐步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剪纸的历史几乎和纸张产生的历史一样悠久。一说到剪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陕西和山西以及山东、河北的窗花。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把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无限热爱,融入一方纸张。和中国结、皮影戏一样,剪纸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剪纸艺术似乎是中原文化的独门绝技。很少有人知道,在金银滩草原,有一位叫王凤英的巧媳妇,靠一把剪刀,让自己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和一批姐妹的生活。

  推开仅有十几平方米大小的海晏县“非遗”文化展厅之门,你一定会对这个看起来平平凡凡的女人肃然起敬。一到展厅,缤纷的色彩就会扑面而来,金色的牡丹、彩色的藏饰、奔马、牛羊、汲水少女、天真孩童,无不栩栩如生,展厅内数百个剪纸人物,无论面部表情还是人物服饰,无一相同,近百种动植物,活灵活现,似乎不在画中。画中人物或迎风而立,或翩翩起舞,或似引吭高歌,静静的展厅,却是满目喧嚣。

  看上去三十多岁的王凤英,是一个非常腼腆的人,和陌生人说话时,总是先下意识地抿下嘴唇,眯起眼睛浅笑。你很难将她和这些充满视觉冲击力和内在张力的作品联系起来,更不可能想到,这样一位普通不过的金银滩草原的女儿,还曾代表中国青海的文化艺人,远赴非洲贝宁给外国姐妹讲课。我们的惊叹和夸赞让她有点不好意思。

  “看王凤英的作品,你最大的感受就是艺术家和画匠之间天生的不同。”海晏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这样说。“河湟剪纸”自古有之,牧家、农家妇人们在闲暇时总是绣些荷包,剪些窗花,装点居室。但能登堂入室,自成一家的,不过王凤英一人。她看到什么就能剪出什么,她能够根据日常生活的点滴、民俗风情、历史典故,完全不用人指点,创作出很多巨幅剪纸作品,作品中人物神态生动细致,眼睛顾盼有神,身段协调自然。

  彼时的王凤英,不过是海晏藏家一名牧羊女,白天劳动,晚上绣花,农活过后,又在放羊的间隙构思图案,为同村交好的妇人们绘画绣花图样,帮助刺绣枕套、门帘。她没有拜过名师,也没受过科班教育,生活就是她的老师,对生活的热爱给了她灵感与激情。正因如此,她的创作总带着日月山的泥土芬芳和青海湖水的灵动,地域特色极其鲜明。

  王凤英的名字响亮起来,是在2003年前后。她的剪纸在家乡渐渐出名后,很多游客和下乡干部总是想方设法购得她一两幅作品带回去。后来,省内文化部门的人看到了她的作品,可那个时候王凤英不知道什么是版权,作品上也没署名,文化厅找了几次,都没找到她。海晏县委宣传部一名姓安的干部看到她的剪纸作品后,将她的剪纸作品随身带着,在杂志社、电视台挨家挨户宣传,最终她的一幅《西宁大十字风情》剪纸艺术在青海电视台《河湟风》栏目播出。播出第二天,省文化厅厅长曹萍就找到了她,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可找了你好多年了。”

  此时的王凤英,多幅作品入选“2004年新西兰·中国青海民间艺术展”,作品《青海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和撒拉族五个民族生活方式》等5幅作品被首都图书馆收藏,作品《岳家将—八大锤》被中国驻法文化中心收藏,《五十六个民族》被青海省博物馆收藏,作品《达玉部落藏族婚俗》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曾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中国剪纸艺术展”三等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

  现在,身为海晏县文化馆馆员的王凤英和她的工作伙伴一道,挖掘整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服饰搭配,将它们表现在剪纸上,自发的兴趣已经成了自觉的传承。

  王凤英,凭借剪纸创收10万元以上。海晏县文化部门在农牧区每年举办两次培训,同时在中小学开设剪纸兴趣班,由王凤英亲传剪纸技艺。培训班每期学员均达35人,随之,在农牧区中有一大批妇女开始以小作坊的形式创作剪纸作品,一批剪纸能手脱颖而出。如今,以王凤英为代表的新型剪纸中心——“河湟剪纸中心”,在海晏县已逐步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除剪纸外,夸毛措动物标本,仁毛民族服饰也渐渐被海晏县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假以时日,这些民间艺术,一定会和王凤英的剪纸艺术一样大放异彩。

  (作者:王雅琳)

分享按钮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