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柏林爱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何?看看昨晚的观众席就知道了——场外一票难求,场内座位紧张,在楼座两侧的环廊上竟然史无前例地加了近70把椅子,提供给媒体和大剧院的工作人员观看演出。昨晚,人们期盼已久的指挥大师西蒙·拉特终于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微笑着走上指挥台,双手微抬,全场霎时肃静,待手起棒落,柏林爱乐乐团第三次访华演出由此奏响。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西蒙·拉特就像一位音乐魔法师,从法国印象派到当代作品,再到德奥浪漫主义,柏林爱乐乐团以无可挑剔的全能表现彰显了乐坛王者之师的价值所在。
在观众席中更是可以轻易发现很多熟悉的面孔,作曲家叶小纲、指挥家谭利华、张艺、打击乐演奏家李飚等众多音乐界业内人士自不必说,还有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刘芳菲、王刚、歌手崔健、IMF总裁拉加德等各个领域的精英,很少能有一个古典音乐的演出现场能笼络到如此广泛的乐迷。“我平时听音乐会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柏林爱乐这次来北京我想是一定不能错过的……这样的音乐会,不光是乐迷的耳福,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是最好的普及与恩赐,因为起点很高,品质更无法替代。”在张泉灵的眼中,柏林爱乐果然名不虚传。
四川省崇州市的张先生是当地管乐团的一名音乐老师, 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是柏林爱乐的忠实听众,这次张先生一行三人在9日上午便搭乘航班抵京,为了这次来听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他们特意请假三天,“柏林爱乐的上两次演出我错过了,这次我提前半年就预订了演出票,之前很喜欢布鲁克纳的作品,今天终于听到了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的现场演出。”张先生激动地说。
“西蒙·拉特率领的柏林爱乐,把孱弱老人面对无情命运的绝唱,铺陈在我们的眼前,庄严地、静谧地、怒放地……”一位乐迷在微博中形容自己听完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的感受。很多观众发现平时排列在乐队单侧后方的低音提琴声部,昨晚被安排在了乐队的最后面,低音提琴的体量本来就很大,又被抬高几十厘米排成一排,从视觉上非常壮观,从音乐角度上也是西蒙·拉特有意为之,它们让壮美伟岸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更加威武。
相对于布鲁克纳的作品,日本当代作曲家细川俊夫的《那时花开》就没那么众口一词了,褒贬形成两个极端。“乐团的排布体现了环绕立体声效果。风声、水滴,浓浓的东方禅意,圆号代表的莲花绽放。精妙的声音,强大的表现力,天人合一。直至音乐渐消,西蒙五指慢慢合拢放下,观众始终死寂,谢谢,让我享受到真正心灵之曲。”一位网友如此评价,而另一位网友有着完全相反的感受,“我不认为那是音乐作品,我只听到了音效,没听见音乐。对我的耳朵来说,那一堆纷乱刺耳毫无逻辑的声响,就像是劣质恐怖片的配乐……把四个圆号安插在音乐厅四角冒充家庭影院5.0,这主意实在糟糕。”
对这一部带有实验和先锋性质的作品,打击乐演奏家李飚认为有任何反馈都是正常的,这也体现了西蒙·拉特率领下的柏林爱乐乐团勇于尝试不同风格的进取精神,“我们最好不要指望柏林爱乐上半场演贝多芬,下半场演柴可夫斯基,返场再来一个《拉德茨基进行曲》,我感到高兴的是尽管观众给《那时花开》更多的是礼貌性的掌声,但能让柏林爱乐演奏他们最想演的,而不是我们最爱听的,已经说明中国的古典音乐环境在慢慢变得成熟。”
今晚,西蒙·拉特将率柏林爱乐乐团以一套全新的阵容演绎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巅峰之作《第九交响曲》,这也将把大剧院从7月开始的纪念马勒逝世100周年的系列演出推向新的高度。 本报记者罗颖 王小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