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市场“掐尖”催火学术专场
今年秋拍,国内多个大型拍卖公司另辟蹊径推出学术性专场。这一现象引来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声音认为,这可以使得投机味很重的拍卖业渐渐趋向专业,回归艺术品价值本身;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这将造成资本更加追捧名家巨作,价格反而更加偏离艺术品自身价值,为本已虚火过旺的拍卖市场再添一把火。
学术性拍卖专场活跃
自今年春拍,苏富比设立的“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专场大获成功后,国内多个大型拍卖行便将目光转向了更容易受到资金追捧的学术性专场。今年秋拍中,嘉德推出“新中国水墨大家专场”;北京匡时筹划了“与佛有因——近代名家佛教题材书画作品专场”;北京华辰拍卖也推出了“慈悲——佛教题材书画”专场以及“油画雕塑专场”等。
华辰拍卖公司总经理甘学军表示,今年秋拍的许多专场都展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市场的回报率也相当不错。在华辰“慈悲——佛教题材书画”专场中,弘一的手卷《上人买书贴》以322万元易主,让甘学军感到十分欣慰。他认为,今年的秋拍可以说处于理性调整中,虽然藏家对高端产品仍持有高度的竞买热忱和吸纳能力,但同时也开始关注艺术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艺术品市场空前活跃,根本原因还在于文化传承。艺术品的火热程度反映的是社会对文化的需求程度。” 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温桂华表示,投资客过多使得艺术品收藏研究功能降低,这就需要对艺术品市场加以引导。
“拍卖机构要做的,正是充分挖掘拍品的文化、历史元素,将它们的价值和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才是拍卖的本来意义。”甘学军认为。另有人士表示,艺术品投资领域最核心的价值还是学术。正因为有了美学价值,有了历史价值,一些抱着投机心理进场的人,可能不知不觉中已经转变了角色,转换成对艺术品的热爱。
“夺宝”历练专业化藏家
面对一件心仪的艺术品,真正的藏家可能要花上两个星期做功课,研究传承、特质,进而判断真伪,中国收藏家协会玉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姚政坦陈,即便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就收藏家、投资者自身利益的角度看,“多做功课也是必须的”。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学术性收藏,就是让收藏者或投资者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什么样的画家能称得上‘艺术家’,什么样的作品是真正的艺术创造,从而收藏或投资到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姚政继续说。不能被“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金钱左右艺术”误导和欺骗。
“这两年买家见多识广,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并不能简单理解为一堆基金,几个煤老板,几个涉此领域不深的新人或是一些无知无畏的人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近现代书画部总经理郭彤表示,现在的市场中,即使是出于投资目的,买家也会对作品有所判断,对走势有所研究,尤其是当前艺术品价格高了,他们花钱也更谨慎了。在郭彤看来,买家的判断力是决定市场好坏的关键因素。
“偏听旁人言,跟着市场跑,以赌博的心态盲目进入艺术品市场,是对自己的财富不负责任;对艺术家及其艺术成就没有认真研究,甚至对作品的真假都辨不清,盲目收藏或投资,吃亏的终究是自己。”姚政说。
作为机构参与者,资本型藏家参与艺术品市场也在不断凸显其另一层面的专业化。北京邦文当代艺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宇杰表示,资本进入艺术品收藏毋庸置疑,但资本的出现也大多以理性的状态出现,并非盲目追高和托市,“比如邦文推出的艺术品基金,已经将金融监控手段引入艺术品交易过程,使艺术品交易过程规范透明,并创立‘绝对鉴定,相对估价,机会销售’的思路,将艺术品交易中风险最大的鉴定环节建立在严格的内控程序上,而不是依赖于个别专家的鉴定意见”。黄宇杰表示。
防忽悠看“另类”买家智慧
目前市场上有一类收藏者并不在藏品上下功夫,“不瞄货,而是瞄人,专看市场上眼光最好的那个人来了没有,跟在他后面,看他在和哪家谈价钱。一般来讲,市场的价钱往往不是一下就能谈成的,如果‘高手’一旦放弃,便可以马上过去接手,即便价格高一点也能成交”。 多年在古玩城潘家园淘宝的一位藏家这样告诉记者,“常逛市场的人都知道,‘高手’即便真心想入货,在谈价上也往往要“抻一抻”,压压卖家的心气,沉沉自己的判断,转身再回来。
而一位藏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买东西,“主要就是买封面,也就是拍卖公司图录的封面,原因很简单,最好的东西肯定是封面”。东正拍卖公司总经理郑健生提示藏家,“现在的古玩商家都会告诉你这个东西真、这东西好!而事实上,这件东西可能是利润最高的。买家往往被卖家牵着鼻子走,最终把自己推进了对方的‘陷阱’”。
此外,还有一种“另类”买家的智慧不能忽视,那就是资本型买家。“资本在拍场没有便宜可捡,因为一般的藏家更勤奋,做更多的功课,在拍品上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资本藏家的智慧就在高举高打,用时间换价格上升的空间。”匡时拍卖公司总经理董国强表示。“一个最简单的例子,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大多数不敢出手,现在,那时候买的东西开始逐渐在市场上露面,翻几倍,几十倍都是司空见惯的。”董国强说。在“市场”不敢出手时出手,在眼力跟不上财力的藏家中取胜,可谓资本型收藏者的制胜之道。
商报记者 姜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