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1月18日,英国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关于武昌起义的图文报导,标题为“中国的起义军是战斗者,也是建筑和桥梁的破坏者”。其中文章引用宣统帝立誓改革的诏书来表现武昌爆发起义的必然性。图片共三张,自上而下分别是被起义军占领的武昌汉阳门;日本领馆附近平汉铁路一座被起义军破坏的铁路桥、湖广总督府被破坏的情景。
画刊广受欧美读者欢迎
20世纪初的西方报刊里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品类,即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各种画刊。自从1842年创刊的《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开创这一新的报道形式之后,在英国陆续有《泰晤士画报》(Illustrated Times)、《星期画报》(The Illustrated Weekly News)、《图画报》(The Graphic)、《星球报》(The Sphere)、《黑白画报》(Black & White)等画报问世;在欧洲大陆,有法国《小报》(Le Petit Journal)、《小报》增刊(Le Petit Journal Suppléement Illustré)、《画报》(L’ Illustrations)、《小巴黎人》(Le Petit Parisien)、《世界画报》(Le Monde Iillustré)、《求精报》(Excelsior)、比利时《爱国者画报》(Le Patriote Illustre)、意大利《意大利画报》(L’ Illustrazione Italiana)、西班牙《艺术画报》(La Illustracion Artistica)等。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伦敦新闻画报》发行了美国版,同时还有《格利生画报》(Gleason’s Pictorial)、《鲍洛画报》(Ballou’s Pictorial)等本土报纸。
19世纪中期以后,中西方各层面交往的逐渐展开,使新闻业已有相当发展的西方各国纷纷向中国派驻记者,或是聘用特约通讯员。长居中国的外国记者中有几位颇负盛名,如《泰晤士报》记者乔治·E·莫理循(George E. Morrison,1862-1920),《纽约先驱报》记者威廉·亨瑞·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1875-1946),《大陆报》记者、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的埃德温·约翰·丁格尔(Edwin John Dingle,1881-1972,中文名丁乐梅),都因广泛参与中国事务或是对中国的细致研究而闻名。莫理循曾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他与中国代表团一起,力争获取当时情况下最有可能的外交协议;端纳曾是两广总督岑春煊的顾问,民国以后则先后出任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的顾问,经历了从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直到抗战胜利长达四十年的历史。更多专注于本职工作的记者也努力拓宽他们在中国的视野,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越深入,越能抓住中国社会表征与内在的各种关键点。于是,在中国逐渐打开大门之后的几十年里,在对东方世界的猎奇心理稍稍淡化之后,对中国的政局、社会形态、工商业发展等方面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常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