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不少艺术品拍卖行情低迷 精品减少购藏更趋谨慎

2011年12月15日 14:07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清乾隆紫檀雕西番莲“庆寿”纹宝座

2011嘉德秋拍预展现场

  虽然已是仲冬时节,但近一个月来,各个拍卖公司的秋季拍卖会却接踵而至。不过近年来一路看涨的艺术品市场却突然唱出了“休止符”,不少艺术品的拍卖行情低迷。在中国嘉德的秋拍中,以“姚黄魏紫”命名的明清古典家具专场拍卖,集中了当今古典家具收藏的巅峰之作,120多件拍品数量空前。然而拍卖中多件拍品出现流拍,其一、二两个专场成交率分别为34.04%与46.97%,总成交额仅为2.3亿元。

  面对显出疲态的市场,质疑古典家具收藏市场行情的声音多了,更有人认为“秋拍季”就是艺术品投资的“拐点”。那么,艺术品收藏市场是否由热趋冷了呢?

  拍场频繁 市场容量有限

  从1994年秋季开始,收藏艺术品进入拍卖领域,当年中国嘉德和北京瀚海便共同推出了10件黄花梨拍品,但上拍量较少,价位也低。到2004年秋,古典家具的关注度得到提高,价位也首次突破了千万元大关。而从2009年秋开始,古典家具拍卖市场迅速发展,并在2010年春形成历史高峰,上拍量为289件。2011年,古典家具的拍卖场次安排趋于频繁,仅中国嘉德一家,就举办了7场家具拍卖,春拍更是获得两个专场100%的成交成绩。因此本次秋拍成交率低,的确让人感觉市场行情骤降。

  对于这种市场动向,中国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伍炳亮认为,艺术品投资收藏市场的资金周转速度慢,在短期内出现这么频繁和大规模的拍场安排,很容易使现有的市场容量趋于饱和。这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水涨船高,古典家具的价位在屡次拍卖中节节攀升;另一方面,收藏者手里已经有了一定藏品的积累,拥有了一些重量级的家具,这也使得他们在后面的拍卖中表现得更为谨慎。目前古典家具市场的相对低迷,也正是短期内行情持续走高而需要调整适应的表现。艺术品市场专家龚继遂表示,由于此前家具专场拍卖都比较成功,卖家纷纷要求把拍品估值调高,而这是违背拍卖业低估高卖的规律的,所以导致大面积流拍。

  精品减少 购藏更趋谨慎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艺术品拍卖市场也迅猛发展,其突出的特点是:凡精品云集的拍场,其成交率也必然居高不下。2010年古典家具取得良好的拍卖成绩,其拍品多源于著名收藏家和行家之手,如王世襄、戴福保的旧藏和伍嘉恩、柯惕思的藏品。这些藏品款型经典、工艺精湛,载录出版,有源有序,自然受到众多买家的热捧。

  “即便在价格连续攀升而使买家普遍观望的市场行情中,精品家具还是能受到买家的欢迎而拍到理想的价格。这与书画等其他艺术收藏精品其实是一样的。”伍炳亮认为,虽然成交率低迷,但其中5件精品家具还是突破了千万元的价格而顺利成交,其中一件从恭王府流出的清宫御用家具“清乾隆紫檀雕西番莲‘庆寿’纹宝座”,更是以5750万元夺魁。

  近一两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投资心态加重,市场上新的买家不断涌现。新买家的涌现,首先会形成价格急剧拉升的市场行情,随后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圈内玩家缺乏足够的资金去购买,因而更多地选择谨慎观望;另一方面,新玩家虽然资金相对充裕,但相对缺乏鉴别真伪的能力,在拍卖中往往表现出随大溜的跟风心理,在局势不明、大多观望的古典家具拍卖市场中,他们也往往受影响而犹疑不决。

  价值公认 收藏潜力强劲

  古典家具拍卖行情低迷,是否表示目前的古典家具领域已经出现价格“泡沫”?对此,伍炳亮认为,如果与书画等其他艺术收藏品相比,古典家具还存在升值空间。从拍卖价格上说,书画拍卖过亿元的情况屡见不鲜,但中国古典家具始终没有步入这一行列。伍炳亮说:“中国古典家具受到海外收藏家的交相赞誉以及世界上各大博物馆的收购珍藏。古典家具结合了最好的材质,比如纹理瑰美的黄花梨和肃穆大方的紫檀;运用了最好的工艺,比如其榫卯非常精巧,因此承载了深厚的中国古代建筑美学内涵。古典家具还有很大的实用和欣赏价值,布置在居室中,美观好看。由于古典家具资源十分有限,经典的精品佳作更是稀缺难求,其市场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那么目前的艺术品收藏市场行情是否由热趋冷了呢?伍炳亮认为情况恰恰相反:“这次嘉德秋拍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的专场,成交额便高达10.73亿元,刷新了不少书画拍卖的纪录。可见,大家的购藏热情并没有消退。只要我国的宏观经济不发生大的波折和逆转,随其持续稳定的发展,投资收藏的需求也必然增加,其市场容量和实力也将得到壮大。”(本报记者 殷燕召)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