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笔底波澜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图书出版品种多样并不乏佳作。全国共计出版有关图书近300种。这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图书,可以说是帮助读者重温辛亥记忆、发扬民族精神的精神动力与载体。
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辛亥革命的著作不在少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辛亥革命与孙中山”名家论丛,收入《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金冲及自选集》、《辛亥学脉,世代绵延——章开沅自选集》、《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张磊自选集》等多位名家的自选集,基本上囊括了各位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学者永无止境的求索精神。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辛亥革命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的《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各具独特的角度。描写辛亥革命重大事件和历史进程的图书亦占相当比重。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由人民出版社联合辛亥革命发生地——四川、湖北、浙江、上海、陕西、天津等省市的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的大型丛书“辛亥革命全景录”,介绍了辛亥革命在各地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对当地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影响,全景式地展现了这段历史。
有关辛亥革命重要人物的传记、回忆录、纪念文集等占有相当比重。其中仅孙中山的传记就达8种之多,首推人民出版社45万字的《孙中山传》。团结出版社推出的“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共20册,遴选孙中山、黄兴等24位在辛亥革命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由近30位在中国近代史和辛亥革命史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执笔,力求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客观真实地记录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多家出版社推出了以地域串起的辛亥人物“群英谱”以及“稀见文献”汇编本,颇具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成为这一阶段出版的亮点。
网络文学走进春天
历经十余年,网络文学愈发成长为当下文学版图不可忽视的力量。2011年,网络文学同样可圈可点。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手机网民3.18亿,网络文学用户达1.95亿。浩瀚的网民总量支撑起庞大的网络文学阵营,当然也隐匿着商机。今年,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接连书写票房佳绩备受瞩目,网络文学在延伸产业链、盘活文化资源,带动大众娱乐和文化消费之时,自身也在发生着裂变,微博小说的出现便是一例。
网络文学不仅在影视圈风生水起,在主流文学界也获得了空前的认同。鲁迅文学院举办第四期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来自盛大文学、中文在线、新浪网等单位的41位网络文学作家参加培训;由中国作协牵线搭桥,当今文坛的18位知名作家、评论家与7家网站的18位网络作家展开“结对交友”活动;就在不久前中国作协公布的2011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又有3项网络文学入选。更具突破性的是,继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将网络文学纳入参评范围之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也首次向网络文学敞开胸怀。作为首度参选,178部参评作品中就有7部网络长篇小说,尽管最终“全军覆没”,但这一次“破冰之举”仍然受到各方好评。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当年明月当选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开创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又一个“第一次”。
毋庸讳言,当下网络文学沉疴犹存:作品盗版,过度追求点击率以致泥沙俱下、冗长草率,模式化与趋同化,网络文学批评匮乏等等。不论文学作品的传播媒介是纸质印刷还是数字网络,无法回避并最终决定作品生命力和高度的,仍然是创作者的文化自觉与艺术质量。
译著期待精品力作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溘然离世,使《斯蒂夫·乔布斯传》中文版一纸风行,但很多网友对翻译并不买账。有人要求退货,更多人各显身手,在网上比拼译技,以此表达对乔布斯的怀念。
据报道,《斯蒂夫·乔布斯传》(中文版)从拿全稿件到翻译成中文再到最后定稿,一共只用了20多天。20多天时间翻译600多页的英文原稿,仓促之形可以想见。拿译作中的一篇乔布斯写给妻子的情书来说,读起来就生硬别扭,缺少温情与美感。网上热传的很多网友自发翻译的“乔布斯情书”,虽然多少有些游戏的味道,读起来更具情感与韵味。
《斯蒂夫·乔布斯传》因为一时畅销,由此本书的翻译受到关注。其实,翻开当下的不少译作,仅从语言来说,就诘曲聱牙,面目可憎。有的译作甚至病句四出,让人读了不知所云——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而是久被诟病的翻译之痛。
翻译质量欠佳,不是因为国人外语水平在下降,而是由于缺少了沉心静气的环境和宁缺毋滥的心态。当下,翻译出版被注入了太多的功利,出版社追着效益跑,译者也求快不求精,翻译早已失却了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与定力。一个常见的情况是,不少出版方为了追赶时间,请来很多译者一人一章地译,最后拼成一本书。合译并非没有先例,但是往往是用于翻译一些巨著,而且翻译者之间需要有足够的沟通与交流,以保证全书的文气连贯,一些具体问题的阐述、解答也便于前后一致。而据一些出版界的朋友介绍,现在的合译往往是几位译者之间从不谋面,遑论交流,最后的译文也是被出版方拿过来一统了之。
作为“文化的摆渡者”,译者肩负着文化传播的神圣职责,如果连原著的语言风格与追求、连对语言的融会贯通与理解都没能表现出来,那“摆渡”的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翻译作品冰冷缺乏温度,生硬缺乏风格,这是一个大遗憾,如果任由其发展,翻译作品即便多如牛毛,精品力作怕也是凤毛麟角。
也正因此,特别向那些潜心翻译的译者们表达真诚的敬意,只有他们的肩膀,才能够真正担负“文化摆渡者”的重任。
跟风扎堆呼唤出版责任
一旦某类图书得到市场认可,其他出版单位便趋之若鹜。要么七拼八凑,“攒”出来的书难以保障质量;要么来个移花接木,冠以类似书名,靠脸熟赚得销量,出版扎堆久治不愈。细数今年的跟风之作,会罗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
纪念建党90周年,出版界推出一系列品质上乘的党史类书籍,但部分图书在书名的考量上,多少有跟风之嫌。电影《建党伟业》上映前后,8家出版社推出9本党史类图书,共用同一个名字:建党伟业。尽管只有两家出版社声明自己为电影制作方授权,但其他版本的《建党伟业》或多或少以这种暧昧的方式让读者联想到同名电影。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传记的中国版落地,再一次为“疯狂的跟风”做了注脚。图书市场上涌现出五花八门的乔布斯传记:《苹果教父乔布斯传》、《乔布斯图传》、《乔布斯语录》、《乔布斯革命》……恐怕连乔布斯本人也不会想到,自己在中国会有数十个版本的传记。
追过影视追名人,刮过“养生风”又捧“育儿经”。若对热播影视和名人传记的跟风尚能容忍,那些面向少儿和家长、有一定“教科书”意义的家庭教育类的图书出版则容不得一粒沙子。今年最令人瞩目的育儿明星,当属“虎妈”和“狼爸”。前者指曾在美国引发争议的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育儿经《虎妈战歌》,后者指被媒体概括为“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父亲版育儿经《所以,北大兄妹》。两位家长的教育理念分别在2011年的一头一尾,引发教育大讨论,“虎妈”、“狼爸”的“明星”效应又掀起新一轮的跟风出版——没了“虎妈”盛名在前,谁会追捧“狼爸”?
跟风也许能赚得盆钵满盈,但出版社是否忘记了读者在付出金钱的同时,还预支了一份信任?出版机构为一时之利,放松内容把关,无视图书的导向,放弃自己在读者心中的形象,不但会放任、助推甚至会造就荒诞的“养生偶像”、“育儿偶像”,而且会一点点导致整个出版行业的价值立场和社会责任坍塌。
出版大国如何转型为出版强国?在回答好版权输出和数字出版等大命题之外,也许需要出版人回到一个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课题——负起出版的责任。
这一年,我们迎来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两大历史性的回望都已成为今年图书出版的亮点,其中的佳作可以跨越时光。
虽然这一年我们经历了非理性的图书价格倾销战、目睹了一些实体书店的相继关张,但我国版权贸易逆差逐渐缩小,版权意识进一步完善,数字出版进一步探索……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机遇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写作、出版与阅读的未来!
——编者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徐馨 袁晞 张健 任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