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安
说唱剧《解放》是近年中国舞台艺术百花园中绽开的一朵奇葩,是一部颇具可看性和耐看性的艺术作品。可看性是指其舞台色彩和情感表现的斑斓色彩;耐看性是指其“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看完以后仍然有很大的思考和回味空间。一般来说,可看性和耐看性的统一是存在的,但实践中却是经常处在矛盾和对立之中的。《解放》就属于这样的一部作品。
看完《解放》我一直在寻思,《解放》解放了什么?
一、主题意蕴的多元指向
《解放》的耐看性首先来自它主题的解放性。作品的主题意蕴具有多元的指向和丰富的层次性。它的素材取材于1949年前女性从裹小脚到放小脚的故事。但它同时又裹挟着一个极具民间传说意味的在西北大地广为流传的走西口的爱情故事。这两个故事如树缠藤、藤缠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结为一个整体,给观众以广阔的联想。在爱情层面,我们可以从小伙子亮亮和小女孩小小,自两小无猜的装亲亲过家家、情窦初开的朦胧情愫,到漫长岁月中望断秋水的苦苦期盼、等待,直到爱情如熊熊大火点燃两颗年轻心灵的岁月流淌中,真切感受到就像黄土高坡一样浑厚伟大的来自底层中国农民的坚贞不渝的爱情。这爱情质朴、明朗,没有任何世俗、功利和物欲的成分,具有对当下社会深切的人文提示。
从女性解放到人性解放。《解放》同时以如北方窗花、剪纸一样粗犷简洁、色彩明快的叙事风格,将生活在太行山下汾河岸边,像小火苗一样活泼跳跃的女孩小小,从天足、缠足到放足的人生历程,作了晓畅而不失婉约含蓄的叙述。从叙事的本体上来说,它的角度虽小,但开掘很深,有着关乎中国历史、中国女性、中国女性命运走向的宏大性。《解放》以寓言的方式隐喻了中国妇女的解放。编导以裹小脚的惨烈痛楚,以亮脚会无数女子比小脚时的兴奋,揭示了中国女性身负沉重历史文化枷锁麻木无知的存在。由此揭示出从裹脚到放脚,这一解放的艰难和重大。女人的命运可以说就是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它的女性的解放其实就是民族的解放。《解放》的结尾,无数女孩子终于摆脱了小小缠足的悲剧命运,尽情地在喧闹震天的锣鼓声中,在漫天的霞光里,像骄傲的海浪般展示她们的天足时,每个观众都感受到了一种全身心的解放。
肉体的解放到思想的解放。《解放》名为“解放”,但全篇着墨的重心,却在于女主角小小从少不更事、无所畏惧、不愿缠足,到自愿缠足的心态变化和人生历程。编导要告诉人们的是解放的另一面:束缚。从小小最初反抗缠脚到自觉缠脚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在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中,是怎样完成了对自己从肉体到思想的自我束缚。正如剧中说书人说的那样:“裹脚,早就废除了,还说它干啥?可保不准哪位的心里还裹着一对儿小脚呢。”这段开场白有对现实和未来的昭示或者是带有很强的启示录意味:一个民族肉体的解放并不意味着思想的解放。我们要求的是:在肉体解放的同时要有思想的解放。
今天,我们的女性小脚解放了很多年,但很多观念、思想和一个现代化国家所应该具备的观念、思想很不匹配,格格不入,甚至到处充满了冲突。这个戏让我们看到很多我们自己还未完成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的肉体已经“解放”到为所欲为的放纵的泥沼里,而我们的思想并没有完全解放来提升我们的灵魂,让灵魂获得一种追求崇高的自由。
二、舞台呈现的多样展示
《解放》的素材像一棵树苗一样,有生长性,它给了我们一颗种子,给了我们根,给了我们干和叶,你可以去延伸,去拓展。《解放》的舞台具有色彩斑斓的多样呈现。首先它是有文化根性的。山西的文化同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庙堂的文化,包括山西地上地下的古迹文物。《解放》在形式上有一种殿堂的文化强大庄严的仪式感。另外一个是作为说唱剧主体的民间的文化。那种最本真的来自黄土高坡百姓生活和生命深处的毫无顾忌最直白火热,甚至有点狂野的爱情表达和向往,在舞台上绽放喷涌,炙热地冲击着我们的肺腑。现代人缺少了人原本的质朴性,现代人生活的最大的问题是生命力的萎顿和苍白。人们需要那种很质朴、很大气的生命的力量,我觉得《解放》舞台呈现在有了这样的文化根性以后,就有了一种充满舞台的不可动摇的力量,带给你不可替代的震撼,所以观众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力得到了一种巨大的释放和解放。这是张继钢黄土情怀在新世纪的一次全新的释放。比如,“桃花满天飞”现在在很多戏里都有,但都是点缀,然而《解放》让它保持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像海浪一样持续不断,表现出一种绝不罢休的倔强劲。
弗洛伊德讲:艺术是白日梦,一个是宣泄,一个是补偿。有的东西是现实当中不能补偿的,通过艺术作品去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平衡。《解放》补偿了现代人所缺乏的另一面的生活。海明威说:艺术家在两种情况下可以创作,一种是拥有永恒,这个世界的真理就在我手中掌握;还有一种是缺乏永恒,所以他要在艺术中寻找。《解放》在艺术上体现了张继钢拥有永恒那一瞬间的自信和力量。
作为一部很少见的以表现女人裹脚作为贯穿始终的主题的舞台艺术作品,《解放》在解放中国女性小脚的同时解放了艺术,是艺术的解放。黄土高原的生命力、能量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囊括了生长在那片茫茫黄土上的各种艺术样式:戏曲、说唱、民歌、民舞、曲艺,是一部中国化的后现代的舞台艺术作品。后现代是一个外来词。中国今天的不少后现代作品只是沿用了概念、结构、语言等,但《解放》并非如此。后现代有一个艺术表现的特点,就是界限模糊,是各种东西拼贴,各种画面镶嵌。在《解放》中所出现的曲艺、戏曲、民歌等原本都有各自明显的界限,但是在《解放》全剧中,这种艺术界限被消解掉了,变成了一个整体,互相穿插起来了。第一是有机的,不是硬粘到一块儿,比如说书人,他有时候是客观的叙事者,有时候是旁观者,有时候是若即若离的参与者,叙事者的身份是很游离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讲故事的人物,而是很有机地整合到剧情当中。第二,艺术有时1+1+1+1+1互相抵消了,还不如是1的时候。但《解放》最大的好处是,所有艺术元素都力求最饱满、最淋漓尽致地表达,而且没有突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是均匀的。就拿音乐来说,很难说是歌好还是唱得好。张千一的音乐很棒,是那些原生的、质朴的音乐素材打动了他。原生的民歌只是朴素的,只能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和遥远的乡愁。但是他在不知不觉中加上了时代的元素,让人听来具有了时代感,所以听起来更加原汁原味。
三、艺术提升的几点建议
舞蹈界对张继钢的舞蹈有争议,有争议对艺术家来说是件好事。没有争议的作品是不会让人记住的,是没有个性的。张继钢有对独舞“运思”的能力,比如:《一个扭秧歌的人》,把一个民间艺人一生的命运演绎得淋漓尽致。《解放》的双人舞很好。第一段情窦初开的双人舞质地很纯净,第二段爱情的双人舞突出情感缠绵的心理,第三段双人舞有热烈感情的爆发。总体上看,把握住了色彩情绪的变化和质地的差异。既有层次性又有层次的延续感。我反对把舞蹈看成是技巧比赛。舞剧本身要刻画人物,舞蹈本身是人物,没有人物在此情此景的质地感的话,再多的东西都是累赘,是喧宾夺主,观众容易从剧情中走出来,只看技巧的难度好不好。在群舞上,《解放》是用时间来争取创造空间。群舞都有相当的时间长度,都很饱满。
《解放》整体的色彩比较统一,还应该有些变化。收和放方面,收的方面不错,放的方面还可以做的更好。前后半场应该各有一个支撑的东西,这样4个群舞,3个双人舞,再加两个点,共9个点的话,密度更高。现在没有独舞。可以考虑独舞的表现。《天天想》那段可以用戏曲的身段舞蹈化。音乐还应该有一些色彩性的变化,全剧的音乐若即若离,有的应该是即得厉害,有的是离得厉害,在离的地方再强化一点,现在整体感觉比较稳健一些,要有一些动荡感和心理紧张度。无旋律的音乐,就像无词歌一样,音乐应该再突出来一点,多一点凤冠小脚舞那样的音乐会更好。姥姥的戏中断了,后半段没有了,也可以考虑再加上一点。
《解放》是一部好戏,好戏就多说了一点。